4月19日,在位于江蘇常熟的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內,豐田舉行了一場低調的媒體采訪活動。
沒有新品發布,也沒有炫技式的演示,但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兼全球首席技術官(CTO)中嶋裕樹的一句話,引發外界關注:
“中國的工程師,有資格主導豐田在中國的車型研發。”
對于一家以流程嚴謹著稱的全球車企而言,這樣的說法值得玩味。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姿態展示,更像是豐田在全球架構中,對區域市場角色的再評估。
幾年前,“中國本地化”在跨國車企中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方向,產品定義和研發重心依舊掌握在總部。而這一次,豐田似乎正嘗試改變這種格局。
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小西良樹介紹,豐田將在中國推進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中國首席工程師)計劃,從產品定義權開始,逐步將研發主導權交給本地團隊。
bZ系列、鉑智系列,甚至、凱美瑞、賽那等全球車型都將由中國工程師主導,RCE不只是參與研發,更需持續響應市場反饋并承擔迭代優化責任。
在此次技術空間日活動中,豐田介紹了、bZ Crossover、鉑智7與下一代卡羅拉的項目負責人均為中國工程師。研發負責人葉志輝表示,希望將豐田的工程邏輯與中國技術創新相結合,開發真正被用戶接受的產品。
與此同時,豐田還設立了“One R&D”研發架構,整合在華資源,以提升效率和協同。這套體系并不只是為了本地“適配”,而是在嘗試將中國研發能力嵌入全球系統。
2023年8月,豐田將其在中國的主要研發機構更名為“IEM by TOYOTA”,隨后“One R&D”和“RCE”體制陸續落地,從組織結構到人才機制,從平臺到產品策略,豐田在中國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
盡管部分權力下沉,但豐田并未完全放手。
在技術路徑上,豐田依舊延續其“多路徑”策略:BEV(純電)、REEV(增程)、PHEV(插混)、FCEV(氫能)多線并行。以中國市場為例,針對家庭用戶的增程車型將于2027年前推出,而PHEV與BEV也將繼續拓展。
智能化方面,豐田選擇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推進,包括與騰訊合作車載系統,與小馬智行共同開發L4 Robotaxi,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人-車-路”協同研究體系。這種外部協同方式,被視為豐田快速追趕的一種補充策略。
而在安全領域,豐田依然秉持其一貫的“零容忍”標準。中嶋在采訪中表示,豐田的安全技術并非為滿足法規,而是源于自身標準,即使這意味著成本上升,也不會輕易妥協。
豐田提出“全生命周期電池安全”理念,強調從源頭預防熱失控、結構防護、碰撞防火等多重設計,在行業內保持其保守但穩健的態度。
這一系列組織與產品層的調整最終指向一個變化:中國市場已不再只是銷售終端,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豐田驗證新機制、新產品邏輯的前沿陣地。
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上海車展,豐田計劃發布bZ系列新車,首次披露其“bZ世界觀”;雷克薩斯將展示融合東方文化元素的設計車型,世極品牌也將帶來中國首發產品。這些產品均由中國研發主導,針對中國用戶偏好重新定義。
在組織層面,豐田中國的管理團隊亦完成調整,由中國籍高管擔任總經理和副董事長。配合RCE制度,豐田正嘗試在華構建更具獨立性的產品開發與運營鏈路。
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市場適配,而是一次制度實驗。豐田稱之為“繼承與進化2.0”,在保留原有質量與安全理念的基礎上,推進面向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智能化本地開發。
前不久,豐田章男在訪華期間,被問及“什么是本土化”,他的回答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應該由我來回答,而應該由你們來回答。”
在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暉看來,真正的本土化不是由總部設計的制度,而是讓在中國的員工和合作伙伴定義的系統能力。“我們希望的,不是讓大家講總部喜歡聽的話,而是講用戶的真實聲音。”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組織與產品層面的本地推進,豐田也在中國探索社會責任與差異化場景創新。面對老齡化趨勢,豐田正在布局福祉車市場,推進“門到門”陪診、社區出行等出行輔助項目。該類服務未來或成為豐田在華另一個長期的價值支點。
從中嶋的那句“可以主導”開始,豐田展示了其轉型節奏下的一次體系重構嘗試。但能否真正建立起與中國市場節奏匹配、并具有反哺全球能力的組織模型,仍有待市場與時間的驗證。
它沒有走得最快,但希望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