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18日,《汽車K線》統計發現,已經有14家中國主要上市車企公布了2024年財報業績,上汽集團和北汽藍谷則會在本周或下周公布。從上市車企數據看,有幾大看點:
首先, 2024年上市車企財務數據,并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當然也并不樂觀。
14家公司當中,有3家公司營收下滑;其他11家公司增長;凈利潤方面,4家公司凈利潤下滑,還有4家全面虧損。喜憂參半。
其次,“規模”仍是汽車行業亙古不變的制勝法寶。
和吉利汽車充分說明了快速增加規模的重要性,可抵御價格戰負面影響。比亞迪憑借400多萬輛的規模,實現400多億元的凈利潤水平;吉利汽車則以200多萬輛規模,實現凈利潤166億元。
按照匯總口徑,(含小米)有6家公司營收破2000億元,4家凈利潤超100億的均為民營上市車企。
第三,已公布財報的4家國有汽車上市公司,由于合資公司競爭力下降,銷量減少導致營收、盈利貢獻雙降低,加上新能源發展較民營上市車企滯后,現在處于追趕投入期,導致盈利能力較弱。
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北京汽車凈利潤都出現兩位數大幅下滑,東風汽車集團雖然扭虧,但凈利潤僅是廣汽集團的7%。目前只能通過重組整合,實現降本增效,扭轉頹勢。
第四,造車新勢力“冰火兩重天”,理想汽車盈利能力最強,但下滑幅度非常大;小鵬汽車和零跑汽車雖減虧很快,但金額依然達到數十億元,不可掉以輕心。
它們即將面對的是全球年盈利數百億、千億元級跨國汽車巨頭的瘋狂反擊。而虧損超226億元的蔚來,恐怕李斌那些“難而正確的事情”需要有人接盤。
第五,汽車業務虧60多億,小米集團凈利潤仍高達236億元,更何況依托造車,市值快速破萬億元大關,翻了幾倍。
只是幸福來太快,失去的也會很快,營銷做得很好,更要把車造安全。畢竟這不是電子產品,生命只有一次。小米已放緩節奏,靜待風波過去,新車上市后效果如何,也將決定小米汽車能走多遠,對公司財務帶來怎樣的貢獻。
第六,結合銷量情況,不難發現,中國品牌汽車整體價格、盈利仍能往上走。
理想和賽力斯依托增程式和高舉高打的路線,已證明此路徑的可行性,單車凈利潤在1.5萬元上下;長城汽車則是多年后單車凈利潤重返1萬元水平,比亞迪也逼近萬元大關。
總體來看,去年上市車企財務業績表面光鮮,但在這背后,也有大規模降本增效的作用,裁員、降薪、關廠,同樣伴隨著那些好看的財務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