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在國內(nèi)市場憑借其卓越的智能體驗和強勁的動力性能,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并吸引了大量關注。然而,這類車型也時常成為輿論的焦點,尤其是在遭遇重大交通事故后,相關品牌往往會陷入網(wǎng)絡輿論的風暴中心。
在探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時,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密切關注。首先,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應當適度。特斯拉已將FSD更名為智能輔助駕駛,這一更名體現(xiàn)了行業(yè)趨勢。盡管國內(nèi)市場上的車企因銷量壓力而競相提升智能駕駛技術,頻繁進行OTA迭代,但在宣傳“車位到車位”、城區(qū)NOA等功能時,也應明確強調(diào)“輔助”性質。同時,傳播平臺應對部分博主的過度吹捧行為進行限制,明確駕駛員始終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其次,新能源汽車在保障被動安全性的基礎上,還需加強對高壓系統(tǒng)的防護。從德上高速事故的車輛受損情況來看,即使在96km/h的高速碰撞下,A柱依然保持完整,這超出了傳統(tǒng)碰撞測試的要求,顯示出當前主流新能源車型在被動安全結構設計和用料上的高標準。通過采用汽凝膠、水冷散熱以及CTB結構等技術,電池組的安全性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從多起新能源汽車嚴重交通事故來看,前艙碰撞后起火成為了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由于車頭潰縮吸能設計,車輛前部的電氣件在碰撞中相互擠壓,特別是高壓線路受損時,極易引發(fā)燃燒。因此,如何在嚴重追尾事故中防止前艙起火,或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繼電池安全之后的又一重要課題。
再者,隱藏式電控門把手作為新能源車型的設計潮流,雖然提升了車輛的科技感和低風阻性能,但也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這些車型通常都預留了機械解鎖的冗余備份。然而,在極端情況下,整個電控系統(tǒng)可能會短路,導致車門無法自動解鎖。這一問題在燃油車中同樣存在。因此,有必要從官方層面出臺強制法規(guī),要求將機械解鎖的開啟鍵放置在更靠近車窗且易于發(fā)現(xiàn)的位置。目前,部分車型將物理鍵隱藏在門板儲物格深處,這對于不熟悉車輛的救援人員來說,即使破窗后也很難迅速找到。
盡管當前汽車技術還無法達到絕對的安全標準,但科技進步的目標正是為了減少悲劇的發(fā)生。在真正實現(xiàn)交通零傷亡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應對駕駛保持敬畏之心,時刻警惕潛在的安全風險,讓意外遠離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