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捷報頻傳,而曾經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的日系三巨頭——豐田、本田和日產,卻集體“啞火”了。2025年前兩個月,這三位老大哥的銷量加起來才36.6萬輛,都不夠比亞迪一家塞牙縫的。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這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天,來得比預想的還要快。
先來看看曾經的銷量冠軍豐田。1-2月累計銷量18.6萬輛,表面看還過得去,但同比增速卻軟綿綿的。一汽豐田同比增長21%,廣汽豐田卻同比下降10%,內部的“兩極分化”也暴露無遺。曾經的“金字招牌”卡羅拉、RAV4、凱美瑞,如今也難掩疲態,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有點“廉頗老矣”的意味。
再看本田,1-2月累計銷量僅10.3萬輛,同比下降30%,這數字,扎心了老鐵!想當年,雅閣、思域、CR-V,哪個不是叱咤風云的爆款?如今卻集體“失速”,令人唏噓。“技術本田”的光環,似乎也開始黯淡了。
日產的境況更令人擔憂,1-2月累計銷量只有7.7萬輛,同比下降28.4%。東風日產和鄭州日產,兩家加起來也才勉強超過3萬輛。曾經的皮卡“一哥”銳騏6,也獨木難支。“省油耐用”的標簽,在電動化時代,似乎也失去了吸引力。
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集體“敗退”,并非偶然。長期以來,它們過于依賴燃油車技術,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相對滯后,產品更新迭代速度慢,缺乏爆款車型,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也對日系車構成了強有力的沖擊。
與日系車的頹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比亞迪1-2月累計銷量超過61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60%,這氣勢,如虹貫日!吉利和奇瑞也表現不俗,1-2月累計銷量分別達到47.16萬輛和40.52萬輛,增速驚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產品創新,為其贏得了市場和口碑。
除了自主品牌的崛起,其他合資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長安福特2024年銷量僅為24.7萬輛,上汽通用和上汽大眾的銷量也連續兩年下滑。韓系車更是幾乎“查無此人”,現代、起亞等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越來越弱。
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曾經的合資品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自主品牌的崛起,正在重塑中國汽車市場的格局。這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整體實力的提升,是中國制造的崛起。
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自主品牌憑借在新能源領域的先發優勢,正在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合資品牌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戰略,加快轉型步伐,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日系車的“失速”,給所有車企敲響了警鐘。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體現在產品設計、品牌營銷、用戶服務等各個方面。
中國汽車市場,正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車企必須更加注重用戶需求,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