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開播!情景喜劇》系列IP的第三季,由上海東方衛視等聯合打造的《開播!短劇季》聚焦短劇行業,以六大經典影視IP劇目為根基,集結26位演員展開競演。他們對經典IP進行短劇“二度創作”,借助綜藝手段選拔推選演員,為精品短劇創制搭建展示舞臺,開啟了短劇競演的全新賽道。
《開播!短劇季》節目作為國內首檔“短劇+綜藝”創新真人秀,其創作思路與價值意義頗值得討論,近日,《開播!短劇季》研討會在京召開。
會場全景
展現短劇孵化全流程,展示“短劇+綜藝”的新玩法
《開播!短劇季》突破傳統短劇輸出模式,將創作過程與綜藝元素相融合。節目集聚行業導師、資深班底與實力演員,通過重新演繹通過六個經典IP,從小屏到大屏開創精品短劇的新方向。
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副院長滕勇認為,該節目成功抓住了文娛市場熱點和觀眾情緒,其成功不僅在于其創新的“短劇+綜藝”的節目模式,還在于其挖掘短劇潛力、關注演員、促進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二級巡視員游海洋認為,該節目體現了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的改革創新,并強調要以“政策+服務+資金”為動力,精心鍛造短劇,并希望通過多方合作推動短劇精品創作,豐富內容多樣性,創新敘事手法。
《開播!短劇季》中,對經典IP創新的劇情顛覆著既有的印象,打破了常規的短劇題材與劇情故事。對觀眾而言,從被動觀看到深入了解創作,增強互動與黏性。
《開播!短劇季》海報
激發行業創新潛能
短劇的未來應該是什么方向?《開播!短劇季》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不僅為短劇的行業發展提供了新范例,更在助推短劇精品化和激發行業創新潛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節目總導演馬文瀚指出,盡管面臨質疑,但實踐證明短劇在大屏端呈現可行,且精品化是短劇成功的關鍵方向。節目作為行業“敲門磚”,吸引了更多制作公司和演員入局,推動了市場發展。
節目監制張萌和蘇可強調了節目在形式上的創新,如劇綜聯動、大小屏聯動等,期待短劇未來能承載更厚重的題材,走精品化路線并實現國際化。同時,他們認為節目在探索短劇精品化、規范化方面也進行了有益嘗試,包括如何進行專業化表演、如何更專注地塑造人物形象等。
演員劉擎和喬靖雯分享了參演短劇的體驗,他們認為,短劇演員不僅要展現爆發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更需要從內容出發創作優秀劇本和正能量故事。作為主創代表對話環節主持人,演員代表陳宥維認為,該節目不僅打開了演員們全新的賽道,還引發了關于短劇的無盡思考。
對于通過這檔節目探索短劇賦能行業創新的模式、趨勢與潛能方面,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汪文斌認為,短劇已從“野路子”走向“新未來”,在主流媒體與市場合力推動下逐漸精品化、專業化。它不僅短小靈活,更代表了數字時代的表達潮流。當我們用主流價值觀賦能“短內容”,就能塑造更具深度的新文藝形態,把中國故事以輕快且具網感的方式講得更精彩。
主創對談
短劇何為?
研討環節,浙江傳媒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主持工作)韋路表示,短劇具備短、平、快、爽、準、新六個基本特征,這些特征使其受到廣泛歡迎并快速發展,可以與千行百業融合,實現雙向賦能,推動各行業發展。而解決短劇題材單一、內容雷同的問題,關鍵在于用好的故事、高質量的內容打造短劇精品。
農業農村部農研中心副處長、研究員高鳴強調了節目的跨界特性,認為綜藝與短劇的結合是創新,短劇可通過與農業等領域結合,賦能鄉村振興,希望更多創作關注“三農”題材,帶動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增收和就業。
《影視獨舌》主編卞蕓璐認為《開播!短劇季》用綜藝語法解構了短劇制作的幕后,也用虛構與非虛構的結合,讓觀眾看到了演員與團隊的用心與堅持。這種對行業的真誠揭示,為短劇跳脫“爽感”的刻板印象提供了可能,讓更多優質內容有機會被看見。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牛夢笛則表示,只有讓這些短小靈動的內容真正融入大眾生活,才能在視聽創新與產業變革中找到新契機,挖掘更多有價值的文化內核,為行業轉型注入可持續的動力。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陸先高認為,短劇需與地方文旅建設緊密結合,具備辨識度,同時恰當運用AI技術,避免炫技失真。只有進入大文旅建設的實質性產業鏈中,實現深度產業融合,才能真正為地方文旅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一部優質短劇或能瞬間帶火某地,但要實現持續熱度,還需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與文化底蘊,讓觀眾在看劇之余對地方人文產生好奇與向往,真正把“文旅打卡”變成情感和文化的共鳴。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園園認為2024年劇集行業呈現出“大劇向小、長劇向短、短劇向美”等變化趨勢,期待2025年微短劇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廣電視聽行業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