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業內營銷亂象誘發多起事故,不久前有關部門開始給智能駕駛“手動降溫”,于是在上海車展前的多場發布會上,我們看到無論是主機廠還是技術供應商,都不再提“高階智駕”、“自動駕駛”這些熱詞了,取而代之的是“輔助駕駛”。
因為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沒有放開L3(有條件自動駕駛),所有車輛搭載的智駕都屬于L2(組合駕駛輔助)系統。
但即便用了更嚴謹克制的表達,大家也都清楚,科技發展的車輪只會越轉越快,L3的大規模落地已勢不可擋。4月22日,華為正式發布乾崑智駕ADS 4,并率先推出高速L3商用解決方案。
據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CEO靳玉志介紹,華為乾崑智駕ADS 4共有四個版本,其中ADS Ultra旗艦版搭載高速L3專屬方案。他表示:“目前華為已在云端世界引擎進行了6億公里的高速L3仿真與驗證,已為高速L3量產商用做好準備。”小鵬汽車、東風嵐圖、廣汽等多家主機廠也紛紛立下Flag,今年四季度實現L3的量產上車。
站在法律法規層面說,L2到L3意味著駕駛責任主體從人(駕駛員)開始向車(自動駕駛系統)轉移。但普通消費者往往不清楚也不關心分級,他們只看重車輛具備的功能,從功能判斷企業的能力。
像華為,在智能化領域一直“遙遙領先”,此次發布的乾崑智駕ADS 4,在ADS 3車位到車位體驗的基礎上再次升級,可支持高速公路收費站ETC通行、車位到車位切換泊車代駕VPD功能。其中,泊車代駕VPD功能將實現地下停車場跨層通行、代客充電等全新功能。預計2025年6月,全國將有50萬個停車場將支持車位到車位,10萬個停車場可支持泊車代駕VPD。
事實上,按照國標定義,城市領航、代客泊車、“門到門0接管”等功能,都屬于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一部分。但具備了部分L3功能,并不代表就能完全和L3畫等號。
L3的背后是底層技術的全面升級,對軟硬件和體系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靳玉志提出,選好的智能輔助駕駛,要“四看”:看品牌、看數據、看口碑、看配置。
首先,大品牌往往擁有強大的自研能力。華為智能解決方案BU去年研發投入超100億,研發團隊規模超8000人,這樣的體量在業界無出其右,支撐起了華為在智能出行核心技術領域的全面領先。
據悉,乾崑智駕ADS 4采用了面向未來自動駕駛時代的全新WEWA架構,包括世界引擎+世界行為模型架構,端到端時延可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剎率降低30%。
同時配合全新發布的HUAWEI XMC數字底盤引擎,其行業首創全域融合架構,實現車身、電機、懸架、轉向、制動等部件的中央集中控制;車路狀態預熱網絡、時空智能懸架網絡、全維協同控制模型等功能,可讓汽車預判車輛狀態和路面環境,通過對所有部件進行的一體化決策,實現整車最優控制。
乾崑智駕ADS 4與華為XMC數字底盤引擎相互協同,才能帶來“知行合一”的體驗。
其次,用于訓練模型的優質數據,與智駕的實際能力密切相關,一方面要靠足夠大的用戶基盤收集真實的駕駛數據,另一方面,1%的難例場景,目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很難靠收集現實數據滿足訓練需求。位于云端的乾崑智駕世界引擎,可利用AI生成難例擴散模型,所提供的高質量、高密度的難例場景密度是真實世界的1000倍,實現用AI訓練AI。這也是當前行業發展的趨勢。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華為乾崑累計智能輔助駕駛總里程已超過25億公里。上市合作車型達22款,很多都是爆款,由此可見,華為的智能化技術和產品是經過市場充分驗證,得到廣大用戶認可的。
此外,華為還認為智能輔助駕駛能力與車輛配置有密切關系。與特斯拉、小鵬為代表的“純視覺派”不同,華為堅持走感知融合路線,在車端,全新發布的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艙內激光視覺傳感器、分布式毫米波雷達等模組,可顯著提升車輛感知能力。但筆者認為,兩派路線誰能走得更穩更遠,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需要讓子彈飛一會。
不管華為提出的智駕評判標準是否正確,其此次發起的“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都是非常值得點贊的。如靳玉志所說,“沒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談”,作為智駕領域的領軍者,有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桿,引導整個行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在筆者看來,“科技無罪”,相比乾崑智駕ADS 4與華為XMC數字底盤引擎,中國智能汽車行業才更需要“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