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跨國車企還在為電氣化智能化轉型焦頭爛額時,當多數車企在價格戰中“血流成河”時,三家中國車企已悄然瓜分了行業約80%的利潤蛋糕。
有舍有得,吉利既要又要,比亞迪掀了桌。它們用各自的生存法則,書寫著中國汽車產業新的一頁,甚至可以教外資車企如何賺錢了。
1. 獨孤狼長城:不貪群獵,專挑肥羊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長城汽車實現營業收入2021.95億元,同比增長16.73%;凈利潤為126.92億元,同比增長80.7%,僅次于比亞迪和吉利,位居行業第三。
對于車企而言,銷量增長通常是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動因,長城銷量顯然不是支撐其利潤暴漲的主因。
自從2016年銷量破百萬輛,長城年銷規模已經在這一高度徘徊了九年之久。去年長城銷量123萬輛,同比微增0.37%,相較于2021年的高點少了5萬輛。
這是長城主動選擇的結果,例如長城2022年主動停產旗下黑貓和白貓車型,因為它們雖然非常暢銷但不賺錢。
魏建軍直言不會追求沒有意義的銷量,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
得益于坦克等高價值車型銷量占比越來越高,長城去年單車凈利潤高達1.03萬元,同比提升0.46萬元,超過比亞迪和吉利。此外,長城海外銷量45.41萬輛,在整體銷量中的占比接近40%。
特立獨行的長城,猶如一頭孤狼,不貪群獵,專挑肥羊。
2. 雙面刀吉利:戰術大師,雙軌并行
吉利2024年實現跨越式增長,三大核心指標均創下歷史新高。銷量217.66萬輛,同比勁增32%;營收2401.94億元,同比飆升136%;凈利潤166.32億元,同比暴漲213.3%。
相較于長城的有舍有得,吉利則向戰術大師一樣,上演了一套“既要又要”的平衡術。
一方面,吉利像影子般緊貼比亞迪,在新能源賽道貼身肉搏。
通過銀河、極氪等,吉利發起“飽和式攻擊”,終于進入新能源收獲期,去年新能源汽車超88.8萬輛,同比暴漲92%。
在嘗試用比亞迪的方式打敗比亞迪之外,吉利還祭出了另一個“秘密武器”——燃油車。去年約129萬輛的銷量,讓吉利悄然成為了燃油車銷冠。
這種“兩條腿走路”的策略,是李書福“新舊通吃”的陽謀,也讓吉利凈利潤增速遠超比亞迪和長城。
以傳統燃油車為盾,新能源車為矛,造車老師傅李書福,在白熱化的車市殺出一條血路。
而且,未來幾年油電平權之后,雙刀刺客吉利,有望在新競爭格局下脫穎而出。
3. 霸氣比亞迪:直接掀桌,改寫規則
比亞迪的恐怖之處,在于將汽車制造變成了“印鈔流水線”。
其2024年爆賣427萬輛,營收7771億元,凈利潤402.5億元,分別相當于長城+吉利總和的1.3倍、1.8倍、1.4倍。
如果說傳統燃油車企是“舊時代的守夜人”,比亞迪便是“新時代的造物主”。
作為業內首個停產燃油車的車企,比亞迪直接掀了桌子,另起爐灶造起了全新形態的新能源產品,由此成為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引領者。
例如,比亞迪成了插混產品的定義者和定價者,以一己之力徹底燃爆插混市場。
比亞迪能夠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瘋狂投入和潛心自研,從而實現核心技術行業領先。
僅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就高達542億元,比凈利潤都還多。截至2024年末,比亞迪累計研發投入超1800億元,研發人員超12萬人,位居全球車企第一。
由此,比亞迪才能構筑起技術護城河:e平臺3.0、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云輦、易四方、兆瓦閃充……
依靠技術壁壘、垂直整合,以及規模效益,比亞迪得以不斷通過“瘋狂降本”,從而實現價格平權,大大提升產品競爭力。
據測算,2024年比亞迪在供應鏈上單車成本降低了1000元。有預測認為,今年比亞迪的單車成本還會繼續下降近1000元。
與此同時,去年比亞迪的單車均價,從2023年的15萬元降低到了14.5萬元,而單車凈利潤則從2023年的8000元增長到了8500元。
據悉,比亞迪今年銷量目標是550萬輛,并有望沖擊60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