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在換電領域頻出大動作。
汽車商業評論獲悉,4月3日寧德時代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下稱“交通部公路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一致同意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換電技術研發、政策儲備研究、標準體系建設及場景化應用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換電重卡曾被視為卡車電動化轉型的捷徑,但跨車型兼容性差、換電站布局密度低、政策標準不統一,令其一直局限在一些封閉場景的小眾化賽道,難以大規模推向市場。
寧德時代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公司,在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換電服務等方面成效明顯。交通部公路院針對新能源汽車及換電技術開展多項研究,在政策建議、標準規范、科學研究及示范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該協議的重點,是雙方針對當前換電重卡應用中存在的關鍵問題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換電體系標準化、選址難運營難、政策措施等痛點,共推重卡換電,對重卡換電領域的規模化將產生重大影響,且事實上也意味著寧德時代主推的底換技術方案將成為行業主流。
車、站、政策標準三大痛點
一位交通運輸戰略專家對汽車商業評論稱,車、站、政策標準三大痛點,制約了換電重卡發展。
一直以來,電池規格、接口標準尚未統一,制約換電卡車發展,導致換電站僅能服務單一車型,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換電卡車叫好不叫座。
一方面,電卡有牽引車、自卸車、攪拌車等車型,另一方面各車型使用不同電池廠家的電池,這些型號之間目前無法通用。
另外,換電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對高壓線束的插接器質量要求非常高,電池包頻繁的裝卸及大功率充電,對電池的散熱通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換電重卡最大的制約來自換電站的選址和運營。
換電站選址難、成本高。
自建換電站的選址主要集中在港口、礦山等。這些區域的場地貴,土地審批由于多頭管理手續復雜而難度大;公用換電站主要是為了盈利,選址建設涉及土地資源、環境污染、電力增容等諸多現實問題,這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審批、環保部門認同、國家電網許可。
換電站投資和運營需要考慮盈虧的現實問題。
對運營企業來說,重卡換電的前期投資門檻高,單座換電站建設成本超500萬元,且需要配套儲能,對中小車隊而言資金壓力巨大。運營中,單站利用率達到23%以上,才能跨過盈虧點。該專家稱,調研中發現,不少換電站日均服務能力不足50車次,效率甚至低于充電樁。
而單站利用率又與選址關系極大。
也因此,目前一些央企通過“自建換電站+規模化車隊”模式,在港口、鋼廠等場景實現局部盈利。然而,這類項目多為示范性質,難以復制到市場中。
交強險數據顯示,換電重卡在新能源重卡中的市場份額在持續下滑。
2022年,換電重卡的比例為45.7%,此后逐年下降,至2025年前2月降至30.9%,呈現收縮態勢。
2024年國內新能源重卡銷量達8.2萬輛,市場滲透率突破13.6%,80%銷量集中于鋼廠、港口、礦區等封閉、短途場景,長途干線物流占比不到15%,場景拓展能力滯后。
寧德時代與交通部公路院的戰略合作,正是為了解決換電重卡規模化的三大痛點,助力電動重卡形成市場競爭力。
解決痛點
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雙方前述戰略合作協議后,將研究制定涵蓋營運純電車輛、電池及換電站的標準體系,分階段推動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落地。
這預示著在雙方推動下,重卡換電相關標準體系將加快推進出臺。
三大痛點中,在車端,寧德時代作為全球乘用車動力電池霸主,同時也是商用車電池一哥,有實力用其安全便利、性價比高的技術經驗,對換電重卡的規模化發展作出貢獻。
1月22日,時代騏驥換電武漢首站投運
2024年,寧德時代以41.18GWh的裝車量和61.05%的市場占比穩居商用車動力電池榜首。
在重卡換電方面,寧德時代子公司時代騏驥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時代騏驥)基于騏驥換電解決方案,與重汽、解放、、DeepWay等主流卡車制造商合作,共推出30多款底盤換電車型,具備掌握主流車企電池公約數、制定標準化換電塊、共推換電車型的經驗與實力;在重點場景布局規劃上,時代騏驥與百威中國、山東魏橋、鹽田國際、河南交投新能源、方大特鋼等合作伙伴共同推進落地重卡換電項目以及示范工程,為下一步可復制推廣積累路徑經驗。
3月14日,時代騏驥攜手上海四贏物流、遠程新能源商用車,共同舉辦以車電分離+換電網絡為核心的牽引車交付儀式
目前,重卡換電有背換、底換方式。
后背式換電卡車布局方式簡單直接,將電池組安置于駕駛室后方,類似LNG車型氣瓶布局思路;底置式換電卡車則是將電池組集成在車輛底盤上。
背換方式便于維修和吊裝更換電池,運輸效率高,短板是電池組會占用駕駛室臥鋪和貨艙箱空間,影響載重,同時受空間限制續航里程有限,不適用于長途運輸,適合在礦區、鋼廠等封閉短途運輸場景中應用。
底換式降低了車輛重心,使行駛更平穩,同時增加載貨空間與載貨量,可利用底盤空間增加電池容量,提升續航,也支持電池標準化設計,便于不同品牌、車型之間的電池互換,有利于規模化推廣,在高速公路、國道等開放性場景以及大票零擔等領域,底置式換電卡車更具優勢。
不過,底置式換電需要電池與線控底盤、電驅橋同步開發,技術難度大,換電站建設成本也更高。
特斯拉、吉利等車企和奧動新能源等換電運營商均已選擇底換模式作為技術方向。
此前,工信部發布了《純電動貨車技術條件》征求意見稿,明確支持底換模式。此次交通部公路院與寧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底換將成為行業主流技術路線。
換電站的痛點,則需要自上而下解決。這也是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重中之重。
根據協議,雙方秉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原則,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推廣”雙輪驅動,針對公路貨運大通道補能需求,共同研究形成全國重點線路換電設施布局方案,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國省干線公路沿線能源補給服務保障能力提升,打造電動重卡換電綠色廊道,為交通運輸物流降本提質增效、行業低碳轉型及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這意味著高速公路沿線、貨運干線公路、沿線物流園區和大型貨車停車場,將在國家的推動下成為換電營運車輛和換電站的示范應用點,換電站密度將大大提高。
從上而下解決高速公路沿線、貨運干線公路的重卡換電站布局痛點,是切實落實國務院相關意見的方法路徑。
重卡是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大戶,解決重卡和渣土車這樣的商用車碳排放問題已成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國務院2024年12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稱,完善交通運輸裝備能源清潔替代政策,推動中重型卡車、船舶等運輸工具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加快調整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深入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發展。
工信部最近三批的換電卡車公告顯示,換電重卡占比越來越高;交通運輸部明確提出,到2026年累計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換電重卡不少于兩萬輛。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商用車年銷量逾300萬輛,市場規模超萬億元。
隨著物流需求擴張與“雙碳”政策驅動,新能源商用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尤其在干線運輸、物流配送等場景加速替代傳統燃油車,將成為萬億級市場中快速增長的新動能,為綠色交通轉型提供廣闊空間。
政策支持上,雙方合作開展換電技術政策儲備研究,政策將進一步細化和升級,在“兩新”(報廢更新、置換更新補貼)大政策背景下,可能產生財政補貼、通行費優惠、土地集約利用等支持措施,同時這些也將作為交通運輸領域“十五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宏圖中,既需要高屋建瓴的提綱挈領,也需要腳踏實地的探索踐行。
寧德時代作為頭部新能源企業,在國家的換電大局中,從標準化、技術創新和運營方面,為換電重卡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交通運輸物流降本提質增效、行業低碳轉型及高質量發展注入核心競爭力,交通部公路院作為行業標準規范制修訂、示范推廣、政策建議的權威機構,將自上推動運輸工具應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為綠色貨運配送發展和交通轉型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