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與成本的逐步降低,智能駕駛功能正迎來其黃金發展期,從高端車型穩步邁向大眾市場。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多位業內專家接受了界面新聞的采訪,就智能駕駛的用戶接納度、技術路徑選擇、全球競爭態勢以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黑芝麻智能的首席營銷官楊宇欣指出,當前是智能駕駛普及的關鍵轉折點,未來智能駕駛將成為汽車的基本配置,猶如空調和座椅一般普遍。
長城汽車的首席技術官吳會肖表達了類似觀點,她認為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所有汽車制造商都將步入“第一梯隊”,不再有明顯的梯隊劃分。她進一步預測,未來的汽車智能系統將實現各域的無縫連接,從智能駕駛、座艙、動力到底盤,都將達到高度智能化水平,最終將具備接近人類的智慧。
針對智能駕駛功能在不同價位車型中的差異化,卓馭科技的首席技術官陳曉智指出,在安全性與舒適性方面,各價位車型的智能駕駛體驗將趨于一致,但在特定場景,如通過性上,可能會存在差異。低成本方案在某些狹窄路段可能需要用戶接管。
陳曉智還提到,當前城區智能駕駛功能仍有待完善,預計兩年內將達到高速公路智能駕駛的成熟度,屆時將獲得更多消費者的信任。
面對特斯拉FSD入華帶來的挑戰,元戎啟行的CEO周光表示,雖然特斯拉FSD V13版本具有代際優勢,但國內廠商能通過收集中國特有的交通數據,結合人工智能進行迭代更新,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他透露,元戎啟行或將在上海車展期間展示具備V13架構體驗的版本。
隨著智能駕駛的普及加速,智能駕駛方案供應商將面臨洗牌。輕舟智航的聯合創始人兼CEO于騫指出,主機廠現在更看重供應商的大規模量產經驗,以確保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弱勢供應商將面臨巨大挑戰。
軟硬件的成熟是推動智能駕駛普及的關鍵。以激光雷達為例,其價格已從數萬元降至千元級別,為更多汽車制造商在不同價位車型中配備這一硬件提供了可能。速騰聚創的CEO邱純潮表示,激光雷達已成為自動駕駛時代的“安全氣囊”,為自動駕駛的安全兜底。
芯片在汽車智能化浪潮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納芯微的董事長兼CEO王升楊認為,芯片行業的內卷是產業發展必經的階段,關鍵在于尋求差異化創新。他強調,未來芯片企業應更多發揮貼近中國市場的優勢,提高差異化產品的銷售比例,以走出困局。
在全球競爭格局中,芯片已成為大國較量的關鍵領域。黑芝麻智能的楊宇欣指出,我國AI相關芯片的發展節奏略晚于英偉達,但在產品性能方面正逐漸縮小差距。他預測,隨著智能駕駛的普及,基于芯片的高階智能駕駛算法成熟,城市NOA大規模普及,我國與國際競爭對手的真正較量即將到來。
汽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為機器人行業提供了有力支撐。邱純潮表示,如果沒有汽車供應鏈,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將難以實現,進而影響人形機器人的手眼協同。長城汽車的吳會肖指出,人形機器人未來將成為汽車公司的潛在客戶,不僅在個人用戶中,還可能在汽車工廠等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