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萬物勃發。3月29日,以“夯實電動化 推進智能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高層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的領導,以及兩院院士、專家學者、企業相關負責人等海內外嘉賓云集。與會者圍繞主題,抒發真知灼見,暢談破題之道,共尋汽車產業變革新路徑。
推進新興產業創新發展
汽車產業變革從“上半場”電動化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新機遇、新挑戰接踵而至,如何走好智能化之路,頂層設計是重要指南。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主題致辭中指出,加快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發展,需要統籌協調,構建新型產業生態;需要拓展賽道,持續推動汽車產業升級;需要創新引領,推進產品智能化到產業智能化;需要堅定信心,攜手實現合作共贏。他強調,要抓緊抓好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機遇,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外資合資企業充分利用我國的產業資源優勢,與本土企業深化合作與交流,創新合作的方式,攜手打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共同構建立足中國、開拓世界的全球化發展模式,共創開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發展的汽車產業新格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在致辭中指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攻關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二是要加快自動駕駛產業化發展,支持跨區域協同應用;三是要積極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編制實施新一輪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落實好汽車以舊換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政策,激發汽車市場新動能;四是要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五是要進一步深化行業管理改革,加快機動車生產準入管理條例立法,完善企業退出機制,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秦海翔談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持續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編制了國家標準、城市道路智能網聯基礎設施技術標準,推進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不斷豐富智能網聯汽車在城市中的應用場景,車城協同發展呈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汽車和城市已經進入了相互支撐,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快車道。
商務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機關黨委書記盛秋平在談到2025年工作部署時表示,要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要持續培育汽車消費新增長點,全面激發汽車消費市場的活力。要持續深化汽車產業貿易投資合作,繼續支持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加強國際合作,在海外搭建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提升海外經營服務能力,實現與當地企業消費者互利共贏。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茍坪提出,國資委一是要著力創新引領,提升產業競爭力,夯實電動化根基,同時推進智能化變革;二是著力優化布局,實現量質提升,穩步推進重組整合,對于整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集中研發制造和市場等優勢資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引領智能網聯變革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三是著力深化改革,推進模式創新,推動中央企業建立更加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特征的管理體系。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在談到2025年工作安排時表示,一是持續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布局;二是持續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優質健康的行業生態;三是持續加快科技創新,構筑充滿活力的產業形態,推動新能源汽車與電網的深度融合,有效促進車、樁、電網等各環節技術進步,共筑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
探索智能化破題之道
以電動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汽車產業變革正在持續加速,今年又進入“全民智駕元年”,如何推動這一進程,與會嘉賓提出了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建議。
“我國汽車智能化發展速度超出了行業預期,2024年上半年L2及以上輔助駕駛乘用車新車滲透率已超過55%。未來幾年,新售出的乘用車中基礎智能化功能有望全面普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要堅定發展新能源汽車,繼續強化頂層規劃指引;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特別是要加速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要繼續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金融保險、維護維修、二手車交易、電池回收再利用等服務體系;要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的對接,發揮電動汽車的碳減排作用;要同步做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服務支撐體系。
“2030年,基于先進的端到端大模型的L4級全自動駕駛將在中高級乘用車中實現規模商業化。”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新能源汽車革命技術路線圖——動力電動化、整車智能化、能源低碳化》主旨報告中表示,2025年預計新能源車銷量超過1600萬輛,隨后將進入穩定增長期,年增長率下降但保有量大幅提升,2030年預計達1億-1.6億輛。他預計,2035年時綠電成為充電主體電源,短時儲能領域車網互動儲能超過固定式電池儲能,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2億-3億輛。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在主旨發言中表示,無人駕駛將是未來五年最大的具身智能應用,將是第一個通過“新圖靈測試”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及生成式AI加速了L4級自動駕駛的泛化能力,解決安全和智能方面如數據不足、長尾問題和缺乏常識等問題;多模態加云端大模型和車端實時精確模型,將實施更好的決策;無人駕駛將以單車智駕為主,車路云協同發展將成為其補充,提供安全冗余和智慧交通。張亞勤判斷,無人駕駛的“Chat GPT時刻”將在2025年到來,10%新車在2030年具有L4級自動駕駛的能力,屆時將迎來“DeepSeek時刻”。
汽車產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也在跨國車企及合資品牌中形成共識。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在演講中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處于經濟和技術進步的最前沿。今天這樣一種領導力也體現在了對新質生產力的追求上。“中國在全世界的電動車行業都是遙遙領先的。”奧迪中國總裁羅英瀚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化和智能交通發展的中心,其轉型速度、創新深度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雄心在全球首屈一指。這個市場具有獨特特征:競爭異常激烈、數字化進程迅猛、消費者需求快速迭代、監管環境持續演進。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不僅需要引入全球產品,更要求深入理解消費者需求,以“中國速度”推進發展,重構長期商業模式。
以新質生產力重塑產業格局
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蓄勢待發之際,如何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突破口,重塑汽車產業新格局,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熱點。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認為,汽車智能化速度在加快,變革大約會在2至3年完成。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產業鏈,領先全球大概3至5年,應把握這個窗口期,堅持開放創新,以更高層次的綠色技術和產品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優勢互補、開放合作中出海又出彩。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在電動化滲透率快速提升的當下,國家要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他強調,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技術創新,與全球合作伙伴協同發展,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邁向更高水平。
吉利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淦家閱強調在智能化中要堅持“安全平權”,他認為,必須要做到安全平權,因為安全是技術發展的底線,他呼吁,沒有安全托底的汽車智能化,只能是根基不穩的空中樓閣。
長安汽車副總裁、深藍汽車首席執行官鄧承浩透露,長安搭載全固態電池的樣車今年首發,2027年逐漸量產。此外,對于固態電池的大規模商用化應用時間,鄧承浩判斷,“2030年以后或許可能才有機會”。
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高銳認為,今年是高階智駕的量產元年,高速NOA、城市NOA等高階智駕正向10萬元-20萬元的主流價格區間車型加速普及。沒有智駕能力就沒有參與未來競爭的入場券,已經成為行業內普遍的共識。
凝聚更多行業新動能
圍繞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動能,以及技術創新的方向與競爭焦點,與會的相關造車新勢力、供應商、科技企業代表及嘉賓也提出了各自的創新思路。
理想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想判斷,汽車操作系統將成為智能電動車企業下一階段的核心攻堅目標。高效率、強性能的汽車操作系統將有效解決算力需求和供給之間的核心矛盾,成為通往高階智能體的技術基座。
“飛行汽車市場未來可能有2萬億美元規模,在未來20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小鵬汽車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何小鵬希望能進一步清晰飛行汽車的定位,明確“飛行汽車是飛機的降級,還是汽車跟無人機的升級”。他期望能夠統籌管理飛行汽車行業,進行彈性的監督框架建設,讓低空經濟在未來重現國內新能源汽車過去取得的成果,實現發展的正向循環。
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斌在言及技術創新時透露,蔚來累計投資近600億元,主要投在研發上。在管理經營方面交了很多學費不可避免。但是蔚來在研發方、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會降低要求。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表示,小米已經和多位伙伴達成共識,很快小米汽車的生態產品就會出現在同行的車上,實現共享資源。小米的戰略是人車家生態戰略,特別愿意開放生態和大家一起合作。
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AI汽車行業總經理李強表示,2025年是全民智駕提速的關鍵一年。全棧AI云正在加速汽車產業升級,加速車企大模型的應用落地。他介紹,Deepseek的出現,讓包括汽車在內的所有產業對算力的需求突然間呈幾何倍數增長。過去一年規劃的算力需求,變成了一個月之內的需求。
據悉,在3月28日至30日的論壇期間,還包括國際論壇、理事研討會、全球政策圓桌會、百人會“夜話”、12場主題論壇,以及豐富多彩的展覽機研究成果發布、新能源汽車展覽等活動,參會人數突破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