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再次站上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的講臺。這是康林松當選歐洲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后的第一次訪華,也是梅賽德斯-奔馳第八次成為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合作伙伴。
“在全球市場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進一步開放市場的政策尤為重要。”康林松表示,中國市場是梅賽德斯-奔馳全球戰略的重要支柱,也是梅賽德斯-奔馳駕馭變革的關鍵驅動力。“我們相信,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將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為充分捕捉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梅賽德斯-奔馳將保持在華投資。”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 這里的創新速度令人驚嘆
“在中國生活的50天,我見識到了這個市場的活力,天天都有新車發布。”剛剛履新50天的梅賽德斯-奔馳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佟歐福(Oliver Thöne),在與康林松一起接受采訪時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這種緊迫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梅賽德斯-奔馳的戰略之中。2024年,奔馳宣布與中國合作伙伴追加投資140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將用于“史上最強產品攻勢”——從今年4月即將在上海車展全球首秀的純電長軸距CLA,到2027年規劃的7款中國專屬車型,油電并行成為關鍵詞。“無論油電,都很奔馳,”康林松強調,“同樣的智能化的水平也會體現在高科技的燃油車型上。燃油車的客戶也能夠享受到同樣的技術。”
這場轉型的核心是“中國研發領跑全球”。上海研發中心主導開發的L2++高階智駕系統已適配中國復雜路況,即將搭載于全新CLA車型;北京團隊設計的后排信息娛樂系統則瞄準中國用戶對“第三空間”的需求,未來將反向輸出至全球市場。
全新梅賽德斯-奔馳CLA
“‘以中國創新,領全球風潮’——我們在這方面沒有限制。中國研發中心和德國的研發總部、中國研發中心和梅賽德斯-奔馳在世界各地的研發中心之間的交互都是隨時進行的。”康林松表示,中國汽車市場生機勃勃、富有活力、競爭激烈,創新的速度非常快。這樣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上,也體現在客戶需求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上。“對于我們任何一款產品,如果能夠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那么在世界其他市場肯定也是很有競爭力的。”
“安全不是傳統守舊,而是造車的根本”
面對中國車市“價格戰”與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品牌的崛起,奔馳選擇了以“不可替代性”破局。
“安全、質量、豪華感是奔馳的‘傳統優勢項目’,但如今必須新增電動化與智能化兩大賽道。”當被問及如何平衡品牌傳統優勢與創新壓力,進而體現“不可替代性”時,康林松用“奧運十項全能”作比,“除了這兩個新的項目之外,在10項全能中經典的10個項目上,我們要繼續保持我們的優勢。安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如果你問父母愿意讓孩子坐什么車,答案一定是一個在安全方面已經做了75年研究的公司所生產的車。”
在康林松看來,奔馳在保有原10個項目優勢的同時,必須在兩個新項目上具備實力。“因為一旦做不到,就可能會被市場淘汰。而如果我們能將這兩個新項目與經典的10項全能相結合,我們就能脫穎而出。”在對“新舊”項目進行辯證闡述后,康林松再次強調,“安全不是傳統守舊,而是造車的根本,這是我們擁抱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 ”
市場數據印證了梅賽德斯-奔馳的戰略成效。盡管2024年中國豪華車市場增速放緩,奔馳仍交付超71萬輛新車,在百萬級轎車細分市場保持領先。
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是必選項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在這一時間節點上,康林松多次強調奔馳“與中國科技企業的合作是非常廣泛和深入的”。
“梅賽德斯-奔馳和全球多地的科技企業都進行合作,包括歐洲和美國。我個人覺得中國企業是最容易合作的。因為中國的科技企業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很善于傾聽對方的需求,而不是只要求對方去適應。他們是真正以高水平互利合作的作為出發點,使雙方能夠共同地向前推進工作。”康林松高度評價了奔馳與中國科技企業間的合作。
面對產業轉型,康林松認為,中國市場有自己的數字技術生態,在中國發展就必須要與本土科技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比如地圖導航,在歐美市場有谷歌地圖,在中國有高德地圖。我們在中國的科技生態系統發展當中已經獲取了很多的靈感,而且也把很多中國的想法,通過與中國合作伙伴或者是世界其他地方科技合作伙伴一起合作的方式,拓展到世界各地。”康林松表示,與中國科技圈合作是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必選項,在戰略上也具有高度的必要性,是接下來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進一步發展業務的重要方向之一。
寫在后面:
從“本土化生產”到“本土化創新”,梅賽德斯-奔馳在華二十年,既是跨國企業與中國市場共成長的縮影,也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先行實驗。面對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奔馳以140億投資為支點,以中國研發為引擎,正在書寫“新汽車時代”的豪華定義。正如康林松所言:“我們正在重新發明汽車,而中國是這一征程的核心。”
未來,能否將“中國方案”轉化為“全球標準”,將決定奔馳在下一個二十年的行業地位。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家百年車企已在中國市場找到了“第二故鄉”的歸屬感,并以此為起點,駛向更廣闊的全球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