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海”已然成為了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個熱門話題,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1000萬輛、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的背景下,上到國有汽車集團、下到民營汽車企業,無一不在積極地拓展其海外版圖。然而伴隨著越來越多中國汽車企業加入出海陣營,相關問題也日漸凸顯。此時,人們也不禁發問:在中國汽車市場,是真的否存在一個可供借鑒的出海成功范式?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大會發言人婁勤儉在回答西班牙記者提問時,就特別提及了奇瑞國際化的“典型范例”。
兩會舞臺上的“奇瑞樣本”
據了解,作為最早出口的中國車企之一,奇瑞始終堅持在全球化道路上深耕,如今已實現技術、品牌、管理全方位協同出海。
以婁勤儉在發言時提到的西班牙市場為例。早在去年4月份,奇瑞汽車就與西班牙電動汽車品牌Ebro-EV Motors(埃布羅電動汽車)簽署了合作協議。彼時,雙方計劃共同在巴塞羅那打造一座全新的合資電動汽車生產基地。
《汽車縱橫》記者了解到,EBRO(埃布羅)是西班牙國民汽車品牌,曾與日產合作超40年。但在2021年,這一品牌卻不得不關閉了它的工廠,這導致了大批工人失業,當地經濟受到一定沖擊。盡管后來該品牌曾被EV Motors收購,但在隨后的三年時間里也并未實現重啟。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奇瑞僅用了7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對埃布羅汽車生產線的改造,并在同年年底成功下線了該合資工廠的首款產品EBRO S700,這展現出了強大的執行力。
據當地媒體《先鋒報》報道,新基地選址位于昔日日產的巴塞羅納Zona Franca工廠舊址,奇瑞的到來使得該工廠重新恢復了生產。目前,該工廠內部約有700名員工在廠區工作,包括生產人員和受訓操作員,這對于巴塞羅那原日產工廠的產業升級和就業保障具有關鍵意義。
西班牙工業和旅游大臣霍爾迪·埃雷烏亦對此次合作表達了充分肯定,稱埃布羅與奇瑞的聯盟是西班牙與中國企業間合作項目的典范,希望未來能在西班牙看到更多這類合作。“我們正在為更強大的工業生態系統奠定基礎,”霍爾迪·埃雷烏埃如是說。
打造世界品牌
事實上,奇瑞能夠收獲發言人“點贊”的邏輯并不復雜,因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生態出海已是當下許多中國企業出海的共識。奇瑞的全球化戰略亦是如此,強調深度融入當地市場,而非簡單產品輸出。
如何去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呢?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此前曾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從汽車大國變成汽車強國,光靠銷量、規模還是不夠,一定要在世界范圍內有自己的、讓別人認可的中國世界品牌。
首先,奇瑞始終堅持著“在中國,為全球”和“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的發展理念,思考能為當地創造什么,帶來什么,致力于做海外市場的“施肥者”。為此,奇瑞在許多海外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本地化組織和人才體系。形成了“研發-制造-營銷-服務”全鏈條布局,并以此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積極為海外市場所在國創造更多價值。
其次是在技術方面,奇瑞更是以全球技術研發、驗證、制造、人才、質量體系,保證每一款都是全球車。如今,在瑤光2025戰略下,奇瑞汽車構建起了以火星架構、鯤鵬動力、雄獅智艙、大卓智駕和銀河生態五大核心技術的護城河,并實現了鯤鵬電池、端到端大模型、智艙大模型、飛行汽車、云臺智能底盤2.0等10+項重點技術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份,奇瑞集團還投入了350萬美元,宣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啟動“珍愛自然”奇瑞×IUCN全球合作項目,向全世界傳遞“有愛心、有溫度、有情感”的奇瑞品牌價值。
而除了走出去,走進去,奇瑞也積極邀請海外合作伙伴“走進來”。在去年4月份的北京國際車展期間,奇瑞集團邀請了包括西班牙、澳大利亞、南非等十國外交官在內的3000多名海外友人參加展臺活動,并邀請了其中的2000多位海外合作伙伴乘高鐵專列走進奇瑞蕪湖總部,參加全球共創大會、神山音樂節等一系列活動,充分的展示了中國出海“一哥”的責任擔當。在去年10月份的奇瑞全球創新大會期間,奇瑞集團又一次邀請了2000多名來自全球的奇瑞用戶、合作伙伴、媒體朋友來到蕪湖出席全球生態大會,參加綠色公益騎行等一系列活動,以此進一步加深了全球伙伴對奇瑞品牌及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或許也正是得益于此,2024年,奇瑞集團實現了國內與海外銷量的雙雙豐收。據企業公布銷量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奇瑞集團銷量2603916輛,同比增長38.4%,同時,年營收也首次達到48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而在出口方面,奇瑞集團更是連續22年位居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出口量第一。
全方位協同出海
過去,中國汽車市場以“市場換技術”引入外資;如今,以奇瑞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正以技術輸出者、生態輸出者身份,已實現技術、品牌、管理全方位協同出海。而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奇瑞的“出海”樣本,也正在為中國汽車企業乃至中國制造行業提供一條可復制的升級路徑。它將證明:即便是出身“小草房”,亦能以全球科技巨頭的姿態,步入世界500強,重寫中國汽車的估值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