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巨頭紛紛探索跨界融合的浪潮中,蘋果曾被視為汽車行業的潛在顛覆者。數年前,有關蘋果與現代、起亞、保時捷、比亞迪及豐田等汽車制造商攜手造車的傳聞甚囂塵上,引發業界廣泛關注。然而,劇情在2024年初發生逆轉,蘋果宣布終止其備受矚目的造車項目,約600名員工面臨轉崗或離職的命運。
盡管“iCar”未能如愿面世,但蘋果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空缺迅速被其競爭對手小米填補。2024年3月,小米電動車SU7正式上市,憑借出色的市場表現,迅速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站穩腳跟。據統計,截至當時,SU7在中國的銷量已突破13.5萬輛,成為新能源領域的一股新勢力。
當前,科技公司不再局限于單一設備的研發,而是更加注重構建完整的生態系統。從iPhone與Mac的緊密配合,到Galaxy手機與三星電視的無縫對接,生態系統已成為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汽車領域同樣如此,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支持已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
小米SU7的成功推出,離不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國內電動車行業獲得了大量政策扶持,供應鏈高度本土化,為小米等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小米與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全球領先的電池制造商建立合作關系,并在北汽的協助下,實現了SU7的高效生產和快速交付。目前,小米已著手規劃第二款車型YU7,并加速新工廠的建設,其造車版圖正不斷擴大。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小米SU7憑借價格和技術上的優勢,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售價僅3萬美元起的SU7,不僅外觀酷似保時捷,智能化體驗也處于行業前列。自SU7上市以來,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出現了30%的下滑,這無疑為小米在高端電動車市場的布局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