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智電”的根技術深扎五大洲土壤,這艘東方方舟,正載著中國智慧駛向星辰大海。
中國汽車出口連續兩年“全球第一”。2024年出口總量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
在家電、手機、高鐵、航天等關鍵產業之后,汽車成為又一張展現“制造強國”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名片”。
今年兩會期間汽車業仍是熱點,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關于統一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共性數據庫的建議》的建議引發了廣泛討論。
事實上,即便中國汽車品牌出海形勢大好,但同時存在關稅博弈、政策法規紛繁復雜、文化氣候差異等諸多挑戰。
長安汽車出海堅持長期主義、本地主義、建設ESG,全面落實“海納百川”計劃,扎實推進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產業出海“三步走”增長路線,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汽車出海路線圖。
中國汽車出海需要只爭朝夕的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執行方案。這從來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進程,而是需要全面布局、深度協同和精耕細作。
1、全產業鏈“抱團出海”的中國特色
中國品牌“走出去”是邁向全球的初步嘗試,“走進去”是深度融入全球市場的關鍵步驟,“走上去”則是通過智電新技術與新產品,實現品牌全面躍遷的新征程。
今年兩會,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在建議中表示,中國汽車出海征程遇到許多挑戰,其中主要是政策法規紛繁復雜,各企業重復投入,資源浪費較大。此外,氣候、環境、路況,文化、習慣、風俗等海外多樣性,對企業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帶來挑戰。
他建議,推動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基礎共性數據庫”,供企業快速調用,加快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同時依托共性數據庫,拓展深度咨詢服務,并向中國車企風險示警,幫助規避風險。
眼下中國汽車出海高歌猛進,可能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窗口期”。此時此刻,應該選擇“賺快錢”“撈一把就走”,還是堅持長期主義,深耕本土化?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中國汽車的全球征戰不是一時一刻,必須堅持長遠戰略和可持續運營。
作為新能源造車“國家隊”的長安汽車正在實現從品牌建立,到研、產、供、銷、運一體化的全體系出海。長安汽車出海的大目標,被稱為“海納百川”計劃:即到2030年,海外市場投資突破100億美元,海外市場年銷量突破150萬輛,海外業務從業人員突破1萬人,將長安汽車打造成世界一流汽車品牌。
目前,長安汽車出口銷量從2020年的8.2萬輛提升至2024年53.6萬輛,同比增長47.9%,基本完成東南亞、中東非、中南美、獨聯體、歐洲五大區域總部布局。2025年海外銷量目標為100萬輛。
2024年長安汽車在東南亞、中東非等區域舉辦了品牌發布會,DEEPAL、AVATR等全面刷新國際品牌新形象,與經銷商伙伴們協同出海,完成超過9000個渠道網點建設。目前8個海外工廠實現投產,可利用產能13萬輛,產品遠銷77個國家和地區。
2025年長安汽車出海要完成“五件大事”:
一是東南亞羅勇工廠投產,長安全球化策略正式進入2.0階段;二是召開歐洲品牌發布會,正式登陸歐洲市場;三是獨聯體區域(如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KD項目正式投產;四是中南美完成巴西子公司設立;五是中東非完成CHANGAN、DEEPAL、AVATR三大品牌全面導入。
完成出海大目標、真正走進去、走上去,融入海外市場的大環境,核心問題是如何“抱團出海”,聯合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形成“全產業鏈出海”協同效應。
目前,長安汽車已初步建立海外本地化供應體系,零部件本地化率(座椅、保險杠等)近70%。按照計劃,2025年其將針對獨聯體、中南美洲等區域開展本地化品類的供應商尋源及準入工作。
在數智制造和AI時代,“全產業鏈出海”要解決兩個最關鍵的“瓶頸式難題”。
一個是數字化全球運營系統轉型和整合。據了解,長安汽車以數字化為基礎,把整個業務用CNPS打通,天上一朵云(one Cloud),空中一張網(one Net),中間一平臺(one Platform),地上全場景(all Scene)。
也就是說,必須把“研產供銷運”和用戶端“買賣用修服”,通過數字化手段構建起來,通過矩陣式關聯,可以形成數智化決策。這樣才能形成全球化高效決策和高效運營。
另一個,面向客戶建立新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軟件定義汽車、AI定義汽車的大趨勢下,長安汽車與供應商伙伴形成的新模式是“技術鏈垂直整合、制造鏈水平分工”。
這種模式將創造更大的商業空間,軟件部分由主機廠參與主導,供應商提供標準化、低成本的執行部件,讓汽車產業鏈與ICT行業標準化供給趨同,從而更高效運營并降低成本。
長安汽車要與合作伙伴建立互信、透明、協同的合作關系,圍繞“產品最優” “成本最低” “柔性最強”“關系最鐵”,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型全球供應鏈,與合作伙伴們攜起手來,共同面對全球市場的挑戰。
這方面的工作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朱華榮董事長強調,“產業鏈出海”必須堅持“無基地不海外,無海外不長安”的戰略定力,策略上一步一個腳印,堅定扎根在本地化市場與社會,與合作伙伴實現共贏。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 2024年9月的泰國北部洪水災情,長安泰國多次組織車隊前往災區一線,為超過1000戶受災家庭提供了義務醫療服務、援助救災物資。中國企業出海,必須更好地融入當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展現出中國品牌的中國特色。
2、“數智電”根技術突破,是長安“走出去”的本錢
技術是船,市場是海,硬實力是帆。中國車企出海,沒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再宏偉的出海戰略都是空中樓閣。
很明確,長安汽車出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依托多年來全球布局研發基地,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積累的硬實力。
長安汽車從很早便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技術體系的建設規劃,自2003年海外技術分中心的成立開始,先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海外研發基地——歐洲設計中心。隨后在日本、英國、德國等多地陸續建立研發中心,最終形成今日的“六國十地”全球協同研發布局。
與此同時,長安汽車還在全球“廣納賢才”,據悉,目前長安汽車研發團隊規模已達1.8萬余人,員工來自全球31個國家,其中包含外籍員工988人、海外從業人員754人、本地化員工452人。在新能源汽車核心的“三電”技術領域以及智能化領域,還招募了6000人左右的青年才俊,組成活力四射的團隊。
全球研發基地布局是火箭,各路人才匯聚就是燃料。單單在2024年,長安汽車申請專利3365件,其中發明專利2295件,高價值專利920件,同比提升3%。發明專利授權1153件,同比提升55%。
長安汽車正迎來“技術起飛”時刻。迭代智慧新藍鯨3.0,是全行業首創插電、增程一體化技術。深藍超級增程2.0和昆侖增程雙雙榮獲“中國心”2024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大獎。
長安自主打造了天域OS操作系統、長安天樞大模型、全場景多模態AI座艙,實現AI語音編程、多意圖語音車控、可見即可說等行業首創功能,這是中國車企智能化躍遷的代表。
天樞智駕基于SDA天樞架構,敏捷的神經系統,全球唯二的中央環網架構,能夠融合不同領域的感知信息,幫助更好控制整個系統。而天樞大模型如同聰明的大腦和小腦,能夠處理、理解這些感知信號,并做出決策,進而下發行為指令。
長安宣布,從2025年起長安將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產品。8月,10萬元級別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將發布。同時,首發實現AI出行服務、AI補能服務等功能。12月,發布擁有多模態能力AI EV端到端交互式智駕。2025年將實現AI滲透率100%。
剛剛結束的長安汽車重慶馬拉松現場,長安汽車用阿維塔06進行作為馬拉松引導車進行智駕領航,同時帶來了機器狗舞獅、機器人參賽跑團。
未來3年,長安將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2025年年底啟動新一代飛行汽車試飛,2026年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2028年實現全場景L4級自動駕駛,實現人形機器人生產下線……所有這些技術新成果和硬實力,都將成為支撐長安汽車出海的戰略武器!
水滴觀點:
長安汽車“出海”是一條漸進式全球化路徑。
從產品出口到技術輸出,再到品牌文化輸出,逐步突破技術壁壘與市場偏見,以高性價比、智能化優勢重塑“中國制造”形象。
長安汽車的全球化戰略以技術為核、本地化為基,通過“產品+品牌+生態”的立體布局,展現了中國車企從跟隨到引領的轉型路徑。
走過了造車40年的長安汽車從弱到強,從強到尖,始終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持之以恒推動科技平權,正在逐步樹立“先進科技普及者”全新形象。
在中國,長安汽車正在快速進化成“新汽車生態孵化器”,成為新汽車技術的策源地。
同樣,在中國汽車出海征程中,他們以技術突破與社會責任并重的模式,既體現了中國制造業的體系優勢,也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提供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