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上汽與華為在上海簽署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共同為用戶帶來領先的智能化出行體驗。
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見證簽約。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華為終端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分別代表上汽和華為簽約。
這意味著坊間一直傳言的華為第五界項目正式官宣落地。
此次上汽與華為開啟戰略合作,將進一步發揮各自優勢,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在智能化時代邁向新的高度。雙方團隊將深度融合、攜手共進,共同探索智能汽車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新路徑,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汽車產品,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出行體驗。
這一次與華為的深度合作,不僅是上汽集團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嘗試,也是上汽真正讀懂了什么是企業和產品的靈魂,向著產品戰略的3.0階段全面布局。
真正的靈魂論是對消費者的個性化滿足
有人認為,當初的靈魂論和上汽集團今天與華為的合作是背道而馳,是一種投降繳械。
但這樣的思想可能誤解了上汽,也是用歷史的眼光去評論一家車企的發展。
上汽靈魂論的提出,正值傳統汽車1.0時代向新能源智能化新汽車2.0時代轉型的岔路口,那個時候人們對于新汽車的發展更多的判斷是,它會和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一樣,新汽車這樣一個智能移動終端會劃分為鮮明的硬件和軟件和陣營,車企未來制造硬件,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締造系統軟件。
但今天,市場顯然沒有按照人們的預想的軟硬件分離去發展,反而是促成了軟件與硬件的深度結合,新汽車作為一個軟硬件無法分割的智能體,在技術平權或者車企間對未來趨勢判斷相同的行業發展態勢下,產品的競爭也從單純的車輛功能競爭、場景競爭,轉向了更深層次,涵蓋用戶精神屬性迎合、個性化需求的3.0時代競爭。
也就是說,今天的無論是企業的靈魂論,還是產品的靈魂論,都是基于企業對新技術、新趨勢的判斷,以豐富的產品組合應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滿足。
過去兩年,華為無疑是憑借技術實力和品牌口碑,去迎合消費者情感訴求最成功的品牌。與華為的合作,正當其時。
同時,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雖然上汽、華為合作也采用了智選車的模式,納入鴻蒙智行序列打造品牌和銷售,但也和過去四界的探索方向有所不同。
據悉,上汽、華為合作的首款車型將依托上汽星云平臺,引入華為智艙和智駕,打造價格區間在15萬元~25萬元的純電車型,而這個價格區間是鴻蒙智行產品的首次嘗試,對于上汽和華為雙方都具有獨特的戰略意義。
2025年是上汽集團深化改革的開始,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抓產品與營銷兩端、抓產業鏈協同、抓干部隊伍建設。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市場與用戶意識,抓營銷體系變革,促零售、降庫存;堅持開放與協同發展,抓合資合作深化,以及乘用車板塊業務協同、整零協同和產融協同;堅持目標導向和責任到人,抓全面深化改革,明確總體目標,分解落實任務,增進動力活力。
因此,上汽選擇與華為智選車模式進行合作,不僅是快速去適應消費者市場訴求,堅持市場與用戶意識、堅持開放與協同發展的積極嘗試,更是從戰略上,真正實現意識轉型、模式轉型、體制轉型的開始。
雞蛋沒有放在一個籃子里
的確,上汽選擇了與華為進行深入合作。但這并不意味著上汽就失去了自我,與華為合作只是上汽面向市場轉型的一個版塊,從集團戰略上,上汽集團也并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與華為的合作之外,上汽自2024年10月開始進行了內部的變革和調整,提出“上汽行,皆上乘“的slogan,打造上汽“大乘用車板塊”,重點放在資源整合與聚焦方面,品牌方面深度整合,后臺研發更加聚焦,更加集中,優化效率。
一方面,上汽集團將上汽乘用車公司(飛凡、名爵)、上汽國際、創新開發研究總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業“握指成拳”,未來將對自主板塊的重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
另一方面,上汽集團在研發層面也進行了整合。
2024年,智己、飛凡研發業務并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為智己、飛凡、榮威、MG四大品牌提供基礎開發。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也會集中遷移到上汽研發總院統一管理統籌。上汽集團確定了構建‘大單品’的開發模式,通過平臺化、規格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
在合資方面,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2026年起,基于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2款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投入市場,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也將陸續進入電動出行領域。
上汽通用也以“電動化、智能化、高價值化”為目標,從2025年起,新車型的產品定義將由上汽通用和泛亞自己主導,100%圍繞中國客戶需求展開。從2025年到2027年,計劃推出12款全新車型,100%為新能源車型,純電、插混和新的增程技術都兼顧,覆蓋轎車、SUV和MPV的不同車身形式。
可以說,上汽集團無論是在自有的大乘用車板塊,還是合資板塊,都布局了更豐富、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讓自己的靈魂更加充實和多元化。
合作開放的不止是華為
在對外合作上,上汽的開放、跨界合作伙伴其實也不止華為一家。
例如,在合資合作方面,上汽集團也與大眾集團深化合作,邁入2.0時代。一方面,上汽與奧迪深化合作,引來全新里程碑,推出全新品牌——AUDI,并發布新品牌AUDI并推出首款概念車,將基于智能數字平臺(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打造,專注中國市場。
同時,上汽大眾再續新約,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上海簽署延長合資協議,進一步加強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共同技術賦能合資企業。
此外,上汽集團還和寧德時代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將進一步推動在技術共創、整車及電池后市場、海外業務拓展、車電分離等多個領域的共贏合作。
智己汽車不僅順利完成B1輪股權融資,共募集資金94億元,用于數字智能底盤、線控轉向、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還計劃在2025年3月,與阿里巴巴旗下斑馬智行等板塊聯合發布“AI生態座艙新趨勢”,聚焦智能座艙交互的“iPhone時刻”,打造全域智能互聯生態,推動“車聯萬物”新時代。
同時,上汽集團還對上汽安吉物流進行了引戰增資,中遠海控、上港集團和上汽安吉物流將進一步深化在全球汽車供應鏈領域的戰略合作,各出資10億元認購安吉物流7500萬元的新股本,增資的資金將用于拓展國際業務,包括滾裝船隊、配套物流服務投入,為“中國汽車出海”打造“門到門”國際全鏈服務體系。
此外,上汽集團與北京理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上汽集團在整車研發與生產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工程應用經驗,以及北京理工大學在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優勢學科等方面的資源,雙方將聚焦電動化、智能化、無人化,圍繞科技創新、平臺共建、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共同構建“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體系,加快匯聚創新合力,積極賦能汽車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無論是華為,還是大眾集團、寧德時代,阿里巴巴等,這些都是上汽集團積極開放的改革踐行項目之一。
從上汽的發展歷史來看,上汽是國內汽車集團中經營思路、營銷手段最靈活,也是最先實現合資產品本地化研發的國內汽車集團,也積累了銀河”全棧3.0智能車解決方案、智能底盤、全固態電池、DMH超級混動技術等電動化、智能化等研發和技術實力。
因此,無論是與華為打造的產品,還是內部轉型發展,甚至拓展更廣闊的朋友圈,我們都有理由相信上汽能夠殺出重圍,在未來新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4年,上汽集團全年終端交付量達到463.9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量占比達60%;新能源車終端銷量達137萬輛,同比增長30%,創下歷史新高;海外終端交付量頂住壓力穩步增長,產業鏈健康度不斷提升,企穩回升勢頭進一步增強。
2025年1月,上汽集團也取得了銷量開門紅,實現整車批售 26.4萬輛,同比增長7.9%,終端交付35.3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