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午餐會是學術界常見的“非正式”學術交流方式,無論是普林斯頓高研院、哈佛-燕京學社,還是國內眾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經常采用這種開放自由的形式開展討論和對話活動。南京大學“學術午餐會”的傳統由來已久,最早開始于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在2005年發起的學術冷餐會,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一百多場。
今年,南京大學出版社打造的“南大讀書人”文化空間正式啟動。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新生學院聯合開展的“學術午餐會”延續了南大讀書文化的基因,邀請歷史、哲學、文學、社科等領域的學者,帶領來自新生學院的本科生們共讀學術著作,讓同學們接觸到一流的學術資源,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學術素養。
本期活動,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乾坤為同學們講評《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和《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兩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提醒同學們帶著問題意識閱讀經典著作,與偉大思想家對話。以下是李乾坤老師講評的文字稿整理。
我選的這兩個文本實際上還是有點挑戰的,這是兩本不同性質的書,其首要區別是語境的區別:第一個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這本書一百七十多年了,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其中的思想卻是穿越時空的。第二個是直接探討當代世界的現實性文本,與我們當下的語境非常接近,更和我們當代人的關切有直接關系,但是這種直接性,恰恰需要理論的迂回。同時,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角度來說,前者是我們熟悉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部分,后者聚焦我們一般稱為政治經濟學的部分。但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兩個文本中,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實際上也是相互交織的。
李乾坤在活動現場
馬克思為什么要提出歷史唯物主義
今天,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些方法論,我們同學仿佛都很熟悉,比如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大家都會學都會背,以至于你覺得這些是常識。我們哲學里面講“熟知非真知”,實際上你真的明白馬克思、恩格斯為什么要在那個時候去講一個仿佛常識的東西嗎?可能很少有人去追問。
《德意志意識形態》完整的著作是很厚的,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卷。但是這里面最重要的,或者說與我們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聯系最密切的,就是前面的《費爾巴哈》章。對于我們絕大部分大一的同學,乃至本科同學來講,經典著作讀起來都會很有挑戰,最大的困難就是前期知識儲備不足,打開第一頁就被一個個陌生的概念擋住了。所以,首先就是要還原它的語境,你要知道每個表述是怎么來的,當時在干什么。
那么,怎么還原語境?首先是幾個歷史時空。比如說大的時代語境,我們一般會說到霍布斯鮑姆所概括的“雙元革命”這個背景;而從具體的歷史時空來看,馬克思、恩格斯是普魯士王國統治之下的進步知識分子;再具體到不同的歷史人物派別,比如馬、恩青年時期的朋友圈,還有論戰圈,都是些什么人?這樣一環扣一環,你可能就能還原出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到底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去寫這部書,要通過這部書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其實很重要。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時期,英國有工業革命,法國有政治大革命,在現實上都遠遠超出了德國。德國當時還是一個落后的、30多個封建政體組成的松散的邦聯,但德國一些知識分子引以為傲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哲學。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講過類似的話,說你們英國和法國人在前面走現實道路,德國人在哲學上對這些現實道路進行反思。在德國,哲學實際上就有這樣一個意味,它實際上是德國人的思考方式,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思辨傳統,是在概念的體系之中去把現實“客體實體化,實體主體化”,把一切現實東西變成了一種精神概念體系的表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人站出來在理論上批判德國的封建專制,其中的代表就是“青年黑格爾派”。這批人要用黑格爾概念體系中的一些在他們看來積極進步的東西去肢解那個體系化的東西,比如他們非常強調“自我意識”概念,包括后來像費爾巴哈強調“類”的概念,用這樣的一些概念去進攻之前的那套概念體系,這就是馬克思當時面對的思想情景。
一開始,馬克思、恩格斯甚至也在這個語境之中,比如馬克思早年也強調“自我意識”的哲學,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馬克思開始跟這個東西漸行漸遠。比如說“青年黑格爾派”做的很重要的一個事情,是進行宗教批判,為什么批判宗教?因為普魯士的國教就是基督教,他們不敢直接批判國王,就批判宗教。但是馬克思很快就意識到,宗教只是世俗矛盾的虛幻的外殼而已,光批判外殼解決不了問題,你要批判現實,你要看到外殼是怎么由世俗的矛盾產生的。馬克思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并不意味著歷史唯物主義就創立了。比如說,怎么去解釋現實中的規律呢?馬克思在1843年到1844年之間,還會去跟當時的很多其他人進行交流互動。這時候馬克思用了這個“類”的概念,類哲學、類本質、類生活,這是費爾巴哈的東西。
馬克思在1842年之后,就一直在跟“青年黑格爾派”進行論戰,尤其是跟布魯諾·鮑威爾,盡管他曾經是自己的老大哥一樣的好朋友。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約定了一起寫本書也就是《神圣家族》,里面還是保留了一些概念的遺跡,例如用費爾巴哈的“類”的概念,強調現實的人道主義。所以非常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鮑威爾跳出來說,你們就是一幫費爾巴哈的小跟班。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另外一個思想家麥克斯·施蒂納寫了一本《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他說費爾巴哈強調的是“類”,但是“類”是抽象的,真正現實的就是“唯一者”,他強調個人就是極端的個體主義的一個原則,“唯一者”才是真正現實的。費爾巴哈不是強調現實性、自然性,強調神的本質是人的內本質嗎?我回到人的本質上,但人也是抽象的,我必須要回到“唯一者”。當時鮑威爾對馬克思就是一種看熱鬧的心態:你看,施蒂納都已經把你的哲學底子戳穿了,你還拿這套東西來販賣。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當時一定是受到很大觸動的,馬克思為什么要寫《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他要重新反思自己了:我的這套方法論到底問題在哪,或者說我跟費爾巴哈不一樣在哪?他開始對費爾巴哈又進行了一個批判超越,但在這里一個很重要的結構性的變化,就是馬克思突然意識到,我必須要和你們這些德國玄學家做切割,你們不過就是在用一個概念去超越另外一個概念,黑格爾的精神概念是錯的,你說是“自我意識”,然后再到這里的“類”哲學,然后再到這里“唯一者”,等等。馬克思說所有這些概念的斗爭其實都是虛幻的,你壓根不明白這些概念的斗爭本身源于現實的斗爭,你們這些人根本不懂現實生活本身是什么。這里補充一點,馬克思的同時代其實也有不少人有類似的看法,比如說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同時,還批評了另外一批人,這批人跟“青年黑格爾派”聯系很密切,他們叫“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德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結合了思辨哲學和法國唯物主義、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哲學,都是拿一些抽象的概念來作為論證的前提和目的。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 , [德]卡爾·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著,人民出版社
為什么說唯物史觀是“哲學世界觀的革命”?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區別在哪里?
馬克思認識到,實際上這些人對現實的物質生產及其背后的力量一無所知。而馬克思通過大量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了解到,有一個現實中的客觀力量,它發揮了塑造世界的作用,這個力量不是什么絕對精神,也不是什么自我意識,而是物質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這個判斷是非常正確的,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科書里一直都在講這個道理,但我擔心大家看得太多、聽得太多了之后以至于無感,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有好奇心和新鮮感。所謂“哲學世界觀的革命”,怎么就革命了?就是我不再從概念解釋概念了,而是要看到這些概念的現實的起源,看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些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而已,這個反映是一種經過了復雜中介的、扭曲了的反映,它不是鏡像式的反映。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面有一句話說,“意識不過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這個基本判斷一直沿用到后來的《資本論》,“觀念的東西不外乎是被移入到人的頭腦中,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當然了,這句話還沒說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很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這些觀念的東西是怎么現實地發揮作用的。什么是觀念的東西?《資本論》中講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貨幣,這些其實都是觀念的東西。在《資本論》里,馬克思第一篇就要講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突破一切政治經濟學范疇體系的自然外殼的最重要的一環。所有的這些經濟學范疇,你以為它都是自然的嗎?比如說亞當斯密去論證分工,說分工源于人的交往的傾向、利己的傾向,在交換中我們實現利益最大化;私有財產自古就有,人自從開始駕馭第一塊石頭,那就是他的私有財產等等。
馬克思從一開始要做的事情,包括他從青年時期確定的方法論,就是說這些不過只是一些經濟學的范疇,它確實是對現實的把握,但它又是觀念的東西。它是從什么樣的現實中來的?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上,這樣的概念范疇體系才能夠成為一個現實的客觀的力量,組織社會生產、發揮它的現實作用。馬克思批判意識形態并不只是膚淺地說,一切意識形態都是幻象、一切觀念的東西都是假的。他是為了說明,永遠不要相信那些觀念的東西,它仿佛就是靜止、永恒的,仿佛就是先驗的、有其自身的規律的東西,其實它都是來自人的現實生活的,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塑造出來的。
例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講到,施蒂納提出“利己的人”、個體主義,用這樣的概念來取代“類”的概念。而馬克思說,“個體的人”本身是什么?就是資產階級所有制、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結果,但施蒂納對此一無所知,他實際上把這個結果當成是一個仿佛沒有任何前提的東西,作為基礎來論證。利己的、個體的人,包括我們現在所謂“原子的人”,它是特定生產方式的結果和產物,但是所謂唯心主義就是我不去關心這些概念的社會歷史前提,我只把這些概念當成是一個仿佛沒有前提的、自明的東西。
其實在今天,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具體問題,可能還是用一種不自覺的唯心主義方法去分析,就是從觀念去評判現實,而不是從現實去理解觀念。它的一個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從一些經驗直接抽出一個普遍和一般,一下把它躍升為一種普適原則。比如我看到一個人的人性是自私的,這個人很自私,那個人也很自私,我直接把自私當成人性的一個基本的不變的原則,拿人性自私作為我理解人類歷史社會的一個基礎;至于說人性背后的歷史是什么,我不討論,人性就是自私的,我可以找無數的例子來論證這一點。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他恰恰要說,所謂人性的歷史不過是人性不斷被制造的歷史,你現在看到的人性是自私的,但是在歷史上,比如在共同體的生產方式之中,人性的表現形式跟今天一定完全不一樣;回到原始共同體中,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壓根沒有自私這回事。所以為什么一定說人性就是自私的呢?
馬克思主義理論蘊含著總體性,對當代的人文社會科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其實《德意志意識形態》里的方法論對于當代的人文社會科學影響是非常大的,當代很多的人類學研究、歷史研究都是沿著這樣一個方法論來的。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歷史研究領域的年鑒史學派,布羅代爾做的研究就是解釋現實的歷史。“過去的歷史是王侯將相的歷史”,而年鑒史學派開始研究商業史。這就是恩格斯晚年說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唯物史觀我們確立了,但是對后來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去研究農業史、商業史、工業史,研究這些具體的領域一定大有作為。現實也是如此,20世紀以來很多的大家都是沿著這個方向去做的。
再舉一個例子,馬克思在《資本論》里面論述剩余價值生產,其中有一環是資本一般的前提:一個特殊商品出現了,勞動力成為商品。在我們今天,“天命打工人”,仿佛打工是人必然的命運。但是馬克思說“勞動力成為商品,其中蘊含了一部人類史”。這個人類史是什么?后來英國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湯普森就寫了一本《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包括后來法國思想家福柯寫《規訓與懲罰》,都是要告訴大家,自然經濟之上的農民從原本存在的方式,變成一個工人,其中需要規訓,需要懲罰,需要讓你確定時間觀念,確立財產觀念,需要對你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所以為什么我們講《德意志意識形態》它是一個哲學世界觀的變革,對于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影響如此之深遠,就在這里,后面的人可以去深入研究這個歷史。
還有很多例子,哲學系的黃瑋杰老師,他的一個報告里面提到一句話,引用了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我們知道笛卡爾哲學在批判理論傳統中常常是被批評的,而列維-斯特勞斯用人類學的視角來看,說“我思”從來不是什么自明的,所謂“我思”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之下才是作為一個前提的。比如列維-斯特勞斯去研究拉美的原始部落的時候,哪有什么“我思”?都是人和自然的混沌的統一。還有后來的思想家,比如說盧卡奇、阿多諾、霍克海默,他們也會說笛卡爾的原則其實源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數”和“數學”作為一切知識的根本基礎,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
同學們找到了很好的閱讀方向,一個是要去還原語境,另外一個是要注意概念的辨析甄別。概念的辨析是個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別是面對經典文本的時候。青年馬克思、恩格斯初步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其中運用了許多概念,比如分工、交往、所有制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精神生產,意識形態、共同體(虛幻的共同體)、自主活動等等。對于這里的關鍵概念和范疇,你怎么樣對它進行研讀和判斷?這是我們當前在文科人才培養過程非常看重的能力。比如說,你面對的這個文本里面不同的概念,它的含義是什么?與我們所熟識的,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這個概念,是什么樣的對應關系?能夠做到這樣的辨析,其實就是比較高的水平了。同學們到知網上去看一看,今天國內外的學者討論問題都是在這些概念的解釋上“打轉”的,或者說為當代的闡釋找到新的空間。好在我們有很多的導讀類著作、索引條目,同學們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找到一個引路的方向。
最后,還有一個跨學科的視角。首先我們新生學院,比如秉文書院還有行知書院放在一起,本身就是跨學科。但是大家要知道,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講,無所謂什么跨學科不跨學科,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我們熟悉的學科之前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天然就蘊含著一個總體性。政治經濟學不僅僅是“經濟學”,更是社會理論、歷史理論。比如接下來大衛·哈維的這本書就通過對資本的分析,闡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生態、地理空間、城市等等體系,非常豐富。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美] 大衛·哈維 著,許瑞宋 譯,中信出版社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二重性的結構,表面一套、實質一套,但這兩層是對立統一在一起的
大衛·哈維1935年出生,他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他運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城市、空間等地理問題,是當代世界最重要的左翼學者之一。他曾經到訪南大,他的大量著作都被翻譯為中文了,我們南京大學出版社也曾出版過他的著作《希望的空間》。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在2014年出版,是對2007/2008年次貸危機的理論反思。但這個反思是以一種問題意識的方式進入的,其邏輯關系就是“根本矛盾”、“變化的矛盾”、“危險的矛盾”。在這本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就是七個“根本矛盾”。要想把大衛·哈維這本書啃下來還是有點難度的,讀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挑戰。從第一個問題“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開始,怎么就到后面的“勞動的價值和它的貨幣表現”了?再往后又怎么到“私有財產與公共財富”了?這里面的內在聯系是一環扣一環的。而且大衛·哈維的講述其實非常有意思,他使用了大量的案例,會有很多跳躍的地方。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和馬克思《資本論》標題“政治經濟學評論”,其實講的都是一個事情,就是人類社會的社會勞動的組織形式,在資本社會、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是如何運行的。在大衛·哈維的這本書里,他會經常用到一個概念,就是“社會勞動”,而且他也提到過,人類社會實際上是就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說的:一切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從人類進入到所謂的文明社會之后,一切社會的運轉都建立在特定的勞動組織之上,一個階級占有另外一個階級的勞動。但問題在于,這個勞動組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是很不一樣的。比如說在封建社會、奴隸社會中,誰占有生產資料,怎么樣進行生產,我如何占有這個勞動,是用佃農的方式繳納勞動剩余,還是奴隸的方式,他一切的勞動產品都歸我,這些都不一樣。唯獨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發生了變化。馬克思講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也依然處于人類的前史之中”,就是說它依然也建立在勞動占有之上,但是復雜的地方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占有非常具有迷惑性,它的占有是以一種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進行的。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是什么?就是產品的商品形式,商品的貨幣形式以及資本這樣一種關系。在一個充分資本化的社會中,交換應當是等價交換,所以在交換環節中我們都是平等的,那不平等在哪里?在生產過程中。但是在形式上,我們都是平等的個體,你不愿意勞動可以換個人來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是建立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為前提的勞動占有之上,以商品形式和貨幣形式發揮作用。
因此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社會,商品形式和貨幣形式,也就是最大的意識形態。這樣的社會,它的運行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矛盾之上,因為表面的平等和實際的不平等,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二因素),以及內在價值和貨幣形式表現之間,往往都是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二重性的結構,表面一套和實質一套,但這兩層是對立統一的。這就是《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一環扣一環講的事情,包括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是在做這樣一種結構式的分析,只不過跟他的論述方式不一樣。
所以我們讀這樣的書,更多時候是誘發我們就某個問題,再去看其他的書,比如大衛·哈維里面的概念我看不懂怎么辦?可能再去看一下《資本論》,但這里面又會牽扯到很多,你一打開知網,關于《資本論》第一篇貨幣理論的文章太多了,說汗牛充棟也并不夸張,可能就會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辦了。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完全可以結合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寫的一些短篇的政治經濟學文本來閱讀,比如馬克思的《工資、價格和利潤》,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政治經濟學部分等。這部分內容也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最終,才是結合《資本論》來閱讀。在馬克思、恩格斯這里,政治經濟學從來不是一個研究發財致富的學問,而是一個對現代社會進行結構分析的理論。就這一點來說,你到《資本論》中找到一些什么答案,馬克思都是在批判意義上用的,但在今天,你如何從一個建設性的角度來講?可能就會給同學們帶來一些困惑。
此外,對于這些仍在世的學者,我們可以多多注重網絡資源的運用。網絡上有很多大衛·哈維的系列講座,講《資本論》,講《大綱》,以及許多關于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的問題與其他學者所做的對話。我很鼓勵同學們去看這樣的視頻課,可以破除閱讀的“墻”,了解更生動的作者,相信這也是今天的同學們很擅長做的。
“經典中有現實”,要帶著生命體驗與問題意識去讀書
有時候我們讀書不需要面面俱到,哪怕一本書中有一部分能夠讀懂,能夠讓你覺得有思考、有體會,就是很重要的了,而不在于一定要像做閱讀理解似的,給出個答案。在今天,深度的閱讀和思考是奢侈的,因為獲取信息的方式太多了,看似很容易獲得知識,但實際上你無法獲得深度的閱讀體驗。
對于我們同學來講,讀書要帶著問題意識。讀書不是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當下的生活、學習的體驗中找到自己的關切點,這是很難得的。“經典中有現實,現實中有經典”,你自己的生命體驗和你自己的問題,也是今天這個時代的。因此,我們讀書就是在與偉大思想家進行著穿越時空的對話,從當下的具體時空,與歷史中的思想對話。
同時,我們也要有批判閱讀的能力,包括面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都是可以的。剛才我們同學就認識到了,馬克思早期的很多概念也是模糊的,他講的也并不充分,比如他對分工的一些認識,或許你就覺得還有問題。大衛·哈維也是一樣的,比如《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一個很典型的問題就在于它這里面其實不會有很強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當然這是當代德國西方左翼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我們今天恰恰是要有一個平等的姿態來看待這些思想家。
李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