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摩托車,背著照相機,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寧波江北慈城鎮半浦村黨支部書記陳卡男的周末基本就是“泡”在面積2.41平方千米的半浦村里。村里古建筑的滄桑,村民生活的怡然自得,游客的歡欣雀躍,無不被他的鏡頭捕捉記錄。
“卡卡”是半浦村村民對陳卡男書記的親切稱呼,也是鏡頭捕捉半浦時光時“咔咔”的記錄聲。在2025年1月14日開幕的“村言村語系列——卡卡的鏡頭”攝影展上,從陳卡男近八千張半浦影像中精挑細選出的30余幅作品在半浦美術館一一展出。
攝影展(卓璇供圖)
當天,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原《中國攝影家》雜志社社長、主編朱憲民為本次活動送來了賀信,為攝影展開幕贈言:半浦村蓬勃發展積極有力的推動者;用影像真實記錄鄉村振興巨變的真實寫照;為新時代打造旅游藝術新農村作出卓越成效貢獻!
“這是我們的老書記!”“這張拍的角度也太特別了!”“這是誰家的窗啊,拍起來真好看!”攝影展開幕首日,許多村民聞訊而來,在作品前駐足觀看,尋找自己的生活印記。每幅作品下方都附有陳卡男創作的打油詩,傳達著他拍攝時的心境。
陳卡男與攝影的結緣,與他的打油詩愛好密不可分。他說:“之前區攝協的老師聽說我平日里愛用打油詩記錄村里的變化,就鼓勵我用影像的方式更好地留住村子的變化。”于是,他從手機拍攝開始,后來不滿足于此,直接購入了一臺尼康相機,一邊向攝協老師請教,一邊自己練習拍攝。
“你在干嘛啦?”“我在玩!”作為土生土長的半浦人,陳卡男退伍后回到家鄉工作近二十年,擔任村書記也已近五年。最初,他拿著相機“掃村”時,總是引來村民們好奇的目光。但當他把鏡頭對準村民的生活點滴時,因為彼此熟悉,村民不僅不反感,還會要求看照片中的自己。“相比來村里采風的陌生人,村民們可能對我更接受,所以在照片中看起來更加自然。”陳卡男說。
陳卡男表示,攝影雖然只是他的興趣,但每次按下快門時,他都帶著一份“任務”。他說:“我從接觸攝影的那一刻起就決定,要用這種方式記錄半浦村的村民生活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從而推廣我們半浦村。”
去年,迷上攝影的陳卡男吸引了江北區美術家協會主席、半浦美術館館長葛曉弘的注意。“我們希望把半浦美術館建成村民自己的美術館,讓半浦人自己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既有文氣,又接地氣。”因此,他們共同籌劃了這次攝影展,從篩選作品到打印裝裱、懸掛調整,最終趕在新年前成功開展。葛曉弘還將陳卡男的作品打印成年歷尺寸,在同期舉行的“藝動新鄉村,福滿中國年”寧波市新年畫展示活動半浦分會場上,邀請書法名家為村民寫“福”字。
“咱們的村子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陳卡男感慨道。一年來,他明顯感覺到村里的業態豐富了,游客增多了,變化越來越快。他說:“這是我們姚江邊的老窯,我現在若不拍,它今年就可能不在了,要變成一個現實版的‘十萬個為什么’主題兒童樂園了。”
《古渡童趣歡》(卓璇供圖)
談到攝影展上最滿意的作品,陳卡男不假思索地說出了《古渡童趣歡》。他描述道:“我在渡口蹲守了整整一天,才拍到這個穿著鮮艷的小男孩從渡船上跑下來的瞬間。小男孩笑得很開心。”他在這幅作品下寫道:“渡船輕搖水波間,小孩歡笑映晴天。黃衣藍褲隨風舞,快樂時光似神仙。”小男孩的笑臉正是陳卡男對鄉村文旅蓬勃發展的滿心歡喜的寫照。
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在《半浦村記》中寫道:半浦在寧波江北,依江傍海,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個古老的魚米之鄉,至今依然恬靜地躺在這塊土地上。由于歷時久遠,模樣蒼老了一些,但浙江的村子都很潔凈。看上去像一個南方的老婆婆,滿臉細細彎曲的皺紋,慈眉善目,一身干干凈凈的衣衫,鬢發梳得整齊,儀態安然地坐在那里。在陳卡男的鏡頭里,半浦村的古老窯洞、古樸房屋、美麗村景、淳樸村民以及歡樂游客都被悉數收入。鏡頭里的半浦村四季更迭,如詩如畫,飽含著陳卡男對家鄉的深深熱愛。
“我是村里第二個在美術館辦展的呢!”陳卡男笑道。繼2023年“藝道筑夢——葛金雅、馬飛飛繪畫雙人展”后,這是又一個半浦村村民在家門口的美術館舉辦的展覽。而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半浦村村民與寧波財經學院象山影視學院的師生在半浦村文化禮堂攜手呈現了一場主題為“春蛇飛舞,半浦迎新”的2025年“我們的村晚”。
江北區文化特派員葛蔚初表示:“就像馮驥才先生說的那樣,到村子里去,喚起那里民眾的文化自覺。藝術鄉建最重要的是讓村民自己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我們會不斷挖掘像他們這樣有藝術興趣的村民,支持、鼓勵他們在美術館辦展,深度參與村里的文化活動,從而推動我們半浦村的藝術鄉建越來越好。”
簡單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