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廣西柳州工廠流水線燈光驟暗,一臺五菱星光S緩緩駛下全球首創的“精益智造島”生產線——這是上汽通用五菱第3000萬輛整車。中國汽車工業史在這一刻被徹底改寫,這家67歲的老牌車企成為首個突破3000萬產銷量的中國品牌
6年一千萬的增速有多恐怖?2013年突破第一個千萬時,五菱還在靠五菱之光橫掃鄉鎮市場;2019年沖到2000萬輛,宏光MINIEV剛掀起新能源風暴;而這次沖上3000萬,五菱的新能源車占比已超50%,平均每幾分鐘就有一臺車發往海外
中汽中心專家在現場直言:“這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制造從‘能造車到會造車的質變。”
柳州河西工業區的五菱老廠區,至今仍保留著1985年第一臺LZ110微型貨車的生產線。那斑駁的工位上,泛黃的《裝配工藝卡》寫道:“駕駛室總成安裝誤差,±3毫米”。四十年后,在距離老廠區8公里的精益智造島式工廠里,機械臂正以0.02毫米的精度焊接五菱星光S的電池包,而且這相當于人類頭發絲直徑的1/4。
新能源車的確是重要的力量,2024年五菱每賣出2臺車;而且竟然就有1臺掛著綠牌。這轉型速度著實令同行感慨“不講武德”:特斯拉花了17年才達到新能源百萬銷量,不過五菱僅僅用5年就突破240萬輛。
在柳州的街頭,隨處都能看到貼有卡通貼紙的宏光MINIEV;而且后備箱里塞滿了螺螄粉的繽果也不少見。本地人調侃道:“五菱車比起電驢來,竟然還更像是柳州的特產”
這種穿透力來源于五菱的“田忌賽馬”策略:通過宏光MINIEV,輕松地占據代步市場;憑借繽果來吸引家庭用戶,隨后借助星光S去挑戰中端領域。五菱依靠價格層次,竟然覆蓋了85%的新能源購車預算范圍。
工廠相較于車而言更具“黑科技”特質,傳統車企在擴建產能時,需投入數十億元來構建流水線;不過五菱卻將車間轉變成了“樂高工廠”。那精益智造島式工廠里的智能裝配島,能夠如同搭積木一般,同時生產5種車型。工位間距由15米被壓縮至2.8米物流車送貨的情形,就好似外賣小哥在小區穿梭,配送距離減少了70%。
這種柔性化生產,讓五菱新車的研發周期從36個月削減至18個月,而且其速度比手機廠商推出新款的速度還要快。其實這彰顯了五菱在生產模式方面的創新之舉以及高效性。
出海玩出“七十二般變化”,在印尼雅加達的街頭,懸掛著Wuling標識的Airev,正逐漸地取代日系的K-Car成為新的寵兒。五菱將柳州模式復制到了東南亞:先是建起了工廠,接著帶動了供應鏈,有230家中國供應商隨之在爪哇島安了家。這種“領著兄弟闖蕩江湖”的做法使得五菱印尼工廠的成本比日企低30%,卻能夠賣出相同的價位。
更為獨特的是,海外版車型的奇特改裝之法:中東版繽果,增添能耐受50℃高溫的電池;給印度版星光S,增設以牛糞作為運輸方式的模式。五菱海外負責人作了個比方:“就如同重慶火鍋去到臺灣變成了麻辣燙,不但要留存底料的味道,而且還要適應當地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