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一年的籌備,4月25日,由拼多多支持,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聯合建設的“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在云南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這是聚焦“數字商業+新農人培養”的科技小院,也是拼多多近期推出的“千億扶持”計劃在支持科技小院發展方面收獲的首個成果。
4月25日,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揭牌儀式在云南大理古生村舉行。
通過搭建“黨政產學研用”六位一體的實踐育人平臺,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在農業生產服務中發現問題、在交流研討協作中解決問題,旨在以“學研商”協同創新模式培養高質量興農人。截至目前,該科技小院已落地1個養分智慧管控平臺項目、支持了7個農業高質量科研課題、協助20多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觸網”,是“全國科技小院協作網”的活動基地和大本營。
“作為支持科技小院發展的社會商業力量,拼多多助力科技小院的工作重心正從農業生產端延伸至銷售端,希望推動小院的優質農產品從‘銷售無門’到‘搶購一空’。”揭牌活動現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指出,“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是全國科技小院里獨一份的存在,滿足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培養的目標,能夠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近期,從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通過“千億扶持”計劃,落地了首批助商惠農舉措,包括啟動“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發揮平臺數字化優勢,立足“土”,體現“特”,做大“產”。而在農業科研領域,為了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豐富農產品優質供給,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將繼續助力科技小院發展,支持農業科研創新與技術推廣,培養更多既懂前端科研、技術推廣,又能使用互聯網等技術進行后端銷售的“興農人”。
“農業版12306”精準管控田間養分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農業大州,轄區內祥云臍橙、賓川柑橘、彌渡葡萄、劍川蘋果、漾濞核桃等優勢農產品眾多。而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下,當地農業生產始終要以保護洱海環境為基礎。
科技小院師生在古生片區開展工作,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片區旱地區域主要種植鮮食玉米、萵筍和馬鈴薯等作物,生產以小農戶種植為主,存在施肥量不合理、管理粗放、施肥時間和比例缺乏科學依據等問題,同時生產信息化和標準化程度極低。這些問題導致雨季旱地田塊養分流失較大,對洱海水質保護帶來較大風險。
為解決上述問題,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在拼多多的支持下,聯合當地政府、企業和農戶,設計并構建了集“實名制購肥、定點配送、精準施肥、監控監管”為一體的養分智慧管控體系,旨在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農戶科學施肥、改善區域環境。目前,該套體系已在古生片區南莊開展試點工作,試點面積100畝,含40余個田塊,涉及20余名農戶。
揭牌活動上,科技小院學生向與會嘉賓介紹了養分智慧管控體系的運行模式。系統可以清晰顯示下單農戶的地塊位置、種植作物、施肥時間、年施肥量、土地營養吸收情況等信息,收到訂單立刻就近安排儲肥站送肥上門。
科技小院學生向與會嘉賓演示養分智慧管控體系運行模式。
李沖今年50歲,勇于嘗鮮、敢于挑戰。2023年,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南莊開展鮮食玉米種植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他最先向學生們敞開大門,聽取學生們的建議,對家里幾十畝地改用綠色有機肥。如今,他又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上了養分智慧管控體系,“以前我們施肥都是憑經驗,多了擔心燒苗,少了擔心產量不行。現在有了這個平臺,下單很方便,30分鐘就能送貨上門,非常省心。”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教師金可默介紹,該體系就像“農業版12306”,操作起來非常方便,還能精準管理農戶地塊作物需求和土壤養分狀況,形成精準施肥方案并落地實現,合理調控施肥可以減少養分流失,預計使試點區域排入洱海的氮磷量減少30%以上,能有效遏制農業面源污染,減輕對洱海的環境壓力。
“學研商”創新培養興農人
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不僅要讓農民“種得好”,更要讓農業“接上網”、產品“賣得好”,只有農民“賺得多”,生態才能“保得住”。而這離不開農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支持。
2024年,中國農業大學就與拼多多宣布共同推出“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以“數商興農科技小院”為依托,打造農業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楊靜就是其中代表。
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習工作三年,楊靜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到古生村科技小院,內向害羞的楊靜就被安排入戶做種植情況調研。她硬著頭皮一家家上門走訪,遭遇不理解、不配合又被趕出院門,終于在第四次吃閉門羹后忍不住哭了。當時的她想不明白,一件幫助農戶增產增效的好事,為什么會遭到強烈抵觸。
直到后來與農戶們熟了楊靜才知道,只有看到技術轉化出好的收益,大家才會放心地配合。這也讓她在心里埋下了一個信念:不僅要讓農田增產,更要讓農戶增收,要幫大家把農產品賣出去。
畢業后的楊靜,毅然放棄了云南一地級市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機會,而是選擇回到古生村創業。她以數商興農科技小院為陣地,積極推動科技小院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與升級。隨著數商興農科技小院被打造為各地科技小院學術交流組織“全國科技小院協作網”的活動主基地和大本營,楊靜的工作進一步豐富了協作網的內涵和外延。
去年9月第七個豐收節來臨之際,拼多多支持了一場特別直播節目。楊靜嚴選了9個科技小院的22款產品登上直播間,其中,四川峨邊筍用竹科技小院的冷筍上架后被迅速搶空,廣西北海海岸帶生態農業科技小院的蝦干補貨兩次后依然售罄。“科技小院的農產品質量都很好,以前苦于沒有成熟的銷路,現在有了拼多多支持,不僅打開了銷路,更提升了品牌效益。”她說。
楊靜計劃將優質的小院農產品賣到拼多多等線上平臺,助農戶增收。
淺嘗線上渠道,楊靜就感受到了電商平臺的訂單爆發力,決心把拼多多店鋪開起來。近日,她已經上線100余個SKU,覆蓋全國20余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只等后續完善產品矩陣、優化物流合作,就可以正式銷售了。
從學校到科技小院再到個人創業者,楊靜的人生跨越了三個階段,“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思維眼界都在拓寬,看到農戶產品賣出更好的價格、賣到更遠的地方很高興。”
自2009年成立以來,科技小院已在全國建成超1800個,足跡覆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如果說每個科技小院是一枚星火,那么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將為這些星星之火添上燎原的東風。”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表示,包括優質的小院農產品在內,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希望覆蓋更多的好產品、好商家、好技術,讓農戶、用戶、商戶都能共享產業鏈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