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小紅書發布《觀鳥趨勢報告》,報告顯示,“觀鳥”這一小眾愛好正在年輕群體中快速普及:近一個月小紅書上的“觀鳥”搜索量同比增長19倍;近一年“觀鳥”相關筆記發布量是過去十年總和的1.2倍,熱度已與“柳絮”、“公園20分鐘”、“放風箏”等春日熱門話題持平。
“抬頭就能參與”,觀鳥正從“專業”變得零門檻
觀鳥,曾經是個技術活兒。現代觀鳥活動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最早是一種貴族的消遣方式,并逐漸引入了科學的方法和專業的器材。觀鳥愛好者往往需要配有望遠鏡、長焦鏡頭等設備,熟讀《鳥類野外手冊》等權威圖鑒,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前往特定的觀鳥濕地對野生鳥類進行系統觀察、拍攝和記錄。
在小紅書上,活躍著大量“觀鳥”愛好者,截至2025年4月,小紅書“觀鳥”相關筆記閱讀量已超10億。其中不乏專業的觀鳥愛好者分享“最佳觀鳥點”和推薦觀鳥望遠鏡。但過去一年,更多人加入了觀鳥者的行列。
《小紅書觀鳥趨勢報告》顯示,觀鳥人群變得更年輕了。兩年前發布相關筆記最多的用戶年齡在35歲左右;而最近一年,25歲左右的用戶已成為觀鳥內容的主要創作者。
觀鳥也正從“硬核戶外活動”變成更多人生活中的小愛好。以往“專業設備+鳥類圖鑒”的配置,正在被“對自然的好奇心+一部手機”所替代。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手機觀鳥”相關筆記數量是2014-2024年總和的3.5倍。觀鳥地也從專業觀鳥濕地延伸至小區、路邊、陽臺等。
“觀鳥正在成為一種‘抬頭就能參與’的新生活方式。”小紅書相關負責人表示,“用戶不再單一追求專業設備或珍稀鳥種,而是享受親近、探索自然的過程。”
從“舉手提問”到“評論區云觀鳥”:社區互動催生觀鳥文化
觀鳥愛好者在小紅書涌現并不奇怪。用戶樂于在這里分享自己的觀鳥成果,報告顯示,觀鳥相關筆記平均每篇配圖達4.5張,遠超曬娃筆記的2.8張和曬貓筆記的2.6張。
友好的討論氛圍讓這些筆記通常能收獲數十條以上的評論,有用戶發布了一條筆記,表示“想要看小鳥”,在評論區就收獲了1800條“曬鳥”評論,成功實現了在線觀鳥。
“發現、分享、互動”的鏈條催生了小紅書上獨特的觀鳥文化:專業與趣味融合,求知與求樂并存。
當用戶提問“這只胖鳥叫什么”,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嚴謹的學名“北長尾山雀”,也可能是更易記的“行走的小肥啾”;專業的知識分享創作者會認真科普“夜鷺和蒼鷺的區別”,這些筆記能獲得上千的點贊和收藏;而普通用戶也可以根據它們的習性,稱呼它們為“夜師傅”和“長脖老等”。
過去困擾專業觀鳥者的拍攝失誤也變成了快樂源泉。用戶@糖醋大排 發起“小鳥糊圖大賞”挑戰,主動曬出自己拍糊的“鳥片”,并邀請其他用戶分享觀 鳥“翻車現場”,超300名用戶的參與讓評論區變身鳥類抽象藝術展,有人貢獻“幻影忍者版麻雀”,有人拍到了“潦草奔跑畫眉鳥”,有用戶認真分析了一團色塊:“根據模糊的綠色判斷,可能是只憤怒的小鸚鵡”。
在友好輕松的氛圍下,觀鳥人們也不再單一追求拍攝出高清數毛的“標準照”或優雅端正的“證件照”,那些意外捕捉到的滑稽瞬間、笨拙姿態反而更顯生動可愛。用戶@手抖星人 分享的“夜鷺捕魚翻車”照片獲得了三千點贊,評論區變身腦洞現場:“什么翻車了,這明明是在仰泳”,“是夜師傅在泡澡”。在社區內,這些不夠“完美”的觀鳥記錄,反而因真實有趣獲得了大家的點贊。
“觀鳥的魅力在于它的‘無用之美'。”觀鳥一年半的用戶@李大碗的菜園子 說:“了解藍歌鴝的尾巴上下搖、山鹡鸰的尾巴左右搖可能沒什么用,但無用之美,也許才是真正的快樂。”
多地文旅部門已注意到這一趨勢,云南、四川、湖北、海南等數十家地方文旅賬號紛紛在小紅書發布觀鳥攻略,推薦觀鳥地點和當地特有鳥類。小紅書攝影也發布了“自然攝影倡議”,呼吁敬畏自然,文明記錄鳥類自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