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九部門日前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將持續發力,全面擴容升級,打造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2.0智能版,營造“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應用場景。
目前,各地正通過智能診斷、精準教學、數據治理等創新實踐,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層次變革路徑。
數字化掀起教育管理變革浪潮
教育數字化一方面為公眾提供更多優質免費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實現“一網通辦”少跑腿。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表示,教育數字化是當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更是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刻變革。
此次《意見》的發布有力地推動了課程、教材以及教學的數字化變革進程。《意見》提出,完善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圖譜,深化教育大模型應用,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建設“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一批高校智慧課程,開好中小學信息科技相關課程,鼓勵開設人工智能特色課程。制定數字教材建設和管理指導意見,分領域分專業研發一批示范性精品數字教材,支持地方、學校和企業開發數字教材。
從城市到鄉村,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數智技術正全面融入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如2014年,寧夏率先在全國建成教育云平臺,并將部分市、縣(區)、學校已經建成的平臺統一整合接入省級平臺。
上平臺、進空間、打開教學助手……銀川市第三十三中學教師崔婧京的每一天工作都從智慧教育平臺開始。從在線同步備課到遠程互動授課,從一鍵智能組卷到分層布置作業,從精準分析學情到個性輔導答疑,平臺的常態化應用讓許多像崔婧京一樣的教師實現了從“新手”到“勝任”的蛻變,也讓數字化支撐的高質量教與學成為新常態。
在湖南省長沙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成為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利器。長沙市開發“人人通空間”,智能采集學生學籍管理、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在線學習、社會實踐活動、體質健康監測等數據;構建綜合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等智能分析模型,引導學生改進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建立“中考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中招錄取模型,打破傳統以“學業考試成績”作為高中招生唯一錄取依據的做法,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發展。
此外,上海市著力建設教育數字基座,形成數據、技術、應用協同的生態,破除了資源分配不均、學校“數據孤島”等問題;廣西南寧市興寧區以“雙師課堂”幫助中心校帶教學點實現同步課堂,解決鄉村教學點難以開齊開足音樂課、美術課的問題;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依托名校名師打造“青青益課”平臺,實現全區優質教育資源免費共享……
AI全面融入智慧教育場景
如今,隨著AI能力的不斷提升,教育場景的數字化已逐漸升級為AI化。正如《意見》提出:要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如重慶理工大學攜手中國電信天翼云成功構建重慶高校首個專屬AI大腦——“智小理”,“智小理”AI大腦憑借全棧專屬化部署架構,構建了三大核心能力體系。一是專屬天翼云智算服務基于開源 DeepSeek-R1 框架深度定制開發,依托中國電信天翼云智算服務,實現了本地化模型訓練與推理,能夠滿足教育行業高標準的安全要求。二是專屬多模態智能服務基于Agent框架,通過整合(CoT)推理機制與(RAG)技術,形成支持多模態交互的智能體系,同時支持多場景融合,涵蓋統一身份認證集成、校園知識庫聯動、聯網信息檢索等。三是專屬定制化開發服務具備校級知識庫智能學習、政策文件自動解析以及可定制化功能開發等功能。
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學高新實驗學校的“智慧作業”AI學習室里,學生韓廣陽把練習冊放在采智機上進行識別,他在觸控屏上迅速操作后,不一會兒,印著他名字的錯題本便被打印了出來。“以前我的錯題都是用手抄的,會花很多時間,現在可以一鍵打印錯題本,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就可以去做一些課外活動。”韓廣陽說。
2019年,江西省教育廳創新打造“智慧作業”平臺,在“雙減”政策出臺后,“智慧作業”更凸顯減負提質的功效。“智慧作業”平臺不僅能精準分析每名學生的作業情況,免費為學生定制個性化作業,而且能幫助教師快速了解班級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進行精準教學。目前,江西省“智慧作業”常態使用學生200萬余名,使用學校的作業量整體減少1/3,正確率明顯提升。
在產品方面,猿輔導集團打造小猿新一代AI學習機,以平板為眼、耳,智能基座為手,通過伴學機器人形態,提供涵蓋每日學習計劃、學情診斷、知識圖譜、課程學習、每日一練等學習全流程的輔導方案,推動個性化學習再進一步。
機遇與挑戰并存下的前行之路
教育數字化與AI在智慧教育場景中的深度融入,為教育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挑戰。
從發展前景來看,數字化和AI的應用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邊界。借助在線教育平臺和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無論身處偏遠山區還是繁華都市,學生都能獲取到全球范圍內的優質教育內容,這有助于縮小因地域差異導致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差距。例如,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通過在線課程接觸到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拓寬了視野,提升了學習成績。
此外,AI賦能的個性化學習方案成為可能。通過對學生學習數據的精準分析,系統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習慣,為其量身定制專屬的學習路徑和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而且,虛擬實驗室、仿真教學環境等數字化手段,讓學生能夠在安全、便捷的環境中進行各種實驗和實踐操作,增強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然而,在蓬勃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首先是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教育數字化過程中會收集大量學生和教師的個人信息、學習記錄等敏感數據,一旦這些數據遭到泄露或濫用,將對個人權益造成嚴重損害。比如,某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精準營銷,甚至實施詐騙行為。
其次,教師隊伍的數字素養和AI應用能力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可能難以快速適應新技術帶來的教學模式轉變,無法充分發揮數字化和AI工具在教學中的優勢。
面對這些挑戰,各方需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制度,加大對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學校要重視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數字技能和AI應用水平;科技企業則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研發更安全、易用且符合教育需求的技術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在把握發展機遇的同時,有效應對挑戰,推動教育事業在數字化和 AI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