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國際電影節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2025年度啟動暨2024年度榮譽盛典在北京國際電影節郎園橙色空間盛大啟幕。作為華碩電腦聯合北京國際電影節發起的重磅活動,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旨在鼓勵年輕人對于公益影像的創作表達,助力青年影人成長。

面對AIGC技術革新浪潮,2025北京國際電影節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以“AI上e未來”為主題,設立"科技""公益""未來"三大命題賽道,招募更多創作者參與,不斷推動公益影像傳播、傳遞社會公益價值,并用自己的創意探索AIGC時代創作的無限可能。
四載光影筑夢路:華碩e創公益影像解碼青年創作生態新范式
自2021年起華碩電腦與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新合作以來,華碩e創公益短片單元始終通過搭建"影像+科技+公益"的創新場域,通過影像的力量持續激發Z世代對公益議題的創造性表達。激發青年社群對公益的關注與熱忱,從而喚起更多人的公益動能,同時期望每一個公益的參與者都可以成為發起者。活動發起四年來,已累計征集、孵化出1500余部公益影像作品,涵蓋了豐富的題材和風格,從偏遠山區的教育堅守,到城市角落的弱勢關懷。這些作品不僅登上國際影展,更為e創青年群體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觸動了千萬觀眾。

華碩電腦中國業務總部副總經理兼新聞發言人鄭威 致辭
華碩電腦中國業務總部副總經理兼新聞發言人鄭威女士在致辭中表示:“華碩e創志愿者行動已持續16年,不僅捐贈了1099座科普圖書室,還與上萬名大學生志愿者走進8000多個鄉村,開展5萬多場公益行動,用影像記錄了公益行動的難忘瞬間,也見證了公益與影像的相互促進。如今,站在AI引領的新時代,華碩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將為青年創作者提供電腦裝備和AI技術支持,助力突破創作邊界。未來,華碩將繼續與眾多伙伴攜手,用科技賦能夢想,用影像傳遞溫暖,開啟公益新篇章。“
接下來,大會正式進入頒獎環節。2024年度北京國際電影節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聚焦“家鄉、青年、科技”三大命題,全年共征集到600余部作品投稿。經過專業評審的嚴格篩選,最終評選出了一系列優秀作品及創作者。在大會上,嘉賓們為《風向西北》《仿佛若有光》《今夜有雨》《眾聲》等多部作品頒發了獎項,這些作品分別榮獲大賽一、二、三等榮譽,以及特別榮譽——AIGC探索榮譽和“了不起的年輕人“青年影像榮譽。此外,大會還特別頒發了“優秀指導教師榮譽”,以表彰在創作過程中給予創作者們悉心指導和支持的教師們。

2024年度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榮譽盛典
三大命題板塊聚焦時代 影像公益讓世界更美好
著眼當下,AI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重塑影視創作的格局,不僅推動了影視制作的技術革新,更激發了敘事方式的無限可能。對于充滿創造力的青年創作者而言,這是一片充滿機遇的創新沃土。在前三屆活動豐碩成果的基礎上,202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已經全面啟動,以“AI上e未來”為主題,聚焦三大核心創作方向:科技驅動的創新表達、公益視角的社會關懷以及面向未來的前沿思考。
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負責人丁曉鶴女士表示:“科技賽道中,希望創作者以“探索”和“創新”為視角,以理性而溫暖的態度,展現科技如何賦能社會;公益賽道中,希望創作者以真實與共情為視角,傳遞公益的核心是“人的聯結”;而未來賽道,則是期待青年創作者們用自己的視角觀察時代的變革,展望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

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負責人丁曉鶴發布2025命題
本年度單元也受到了業內的大力支持,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主任艾勝英教授、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系副主任魏晨捷女士、《流浪地球2》C組導演兼海外制片人周滌啡、中國紀錄片導演顧桃、恐龍影業聯合創始人COO倫鵬、重慶出版集團華章同人公司總經理徐憲江、韓國東西大學吉云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易婧老師等十余位業內知名專家、藝術家出席了榮譽盛典,并將擔任2025年評審團成員。

AI上e未來,探索未來無限可能
在影像創作領域,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本屆大會特別設置了以“AI上e未來:讓AI成為青年創作者的第二大腦”為主題的青年影像創作論壇,吸引了來自學術界、創作領域的多位重量級嘉賓參與。在論壇中,嘉賓們圍繞AI對影像創作的影響展開深入探討,從創作周期的壓縮到創作范式的革新,從“智能生產力”對影視工業化進程的推動到創作者與AI協作時審美主體性的保持,AI正重塑創作生態,促使創作者重新思考創作的本質與邊界。

2025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主題論壇
《流浪地球2》海外制片人周滌啡導演指出,當下AI技術正突破傳統工具屬性,傳統模式下70-80頁劇本需編劇團隊長達一年打磨,而AI工具的介入可將創作周期壓縮一半。值得關注的是,AI已不僅是效率工具,其自主生成能力正在重塑創作生態,使“智能生產力”成為影視工業化進程的基礎設施。
恐龍影業聯合創始人、COO倫鵬女士強調,當人類以原創力與AI進行思維碰撞時,那些超越算法預測的“靈光時刻”恰恰構成藝術創作的核心價值——對觀眾情緒沸點的精準把控、對敘事節奏的創造性編排等,本質上考驗的是決策力和創造力。
中國紀錄片導演顧桃分享到,AI永遠無法替代紀錄片中流淌的生命真實:那些少年心氣的不羈筆觸、直面族群困境時的震顫與敬畏,皆源于創作者獨立的審美及真實的態度。真正的創作準備是誠實的誠懇的,有意識的做自己,成為自己。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主任艾勝英教授提到,在動畫行業金字塔式的人才結構下,AI以“流程加速器”的形態嵌入生產鏈條并展現出了優勢。然而在基本的門檻標準之上,核心素養更加重要,創作中共情的點才是藝術家與觀眾穿越藝術形式產生的交流。
韓國東西大學吉云教授指出,當虛擬人技術深度融入影像產業鏈,其帶來的不僅是生產工具的升級,更是創作維度的躍遷,從物理實拍走向數字孿生,從線性制作轉向實時交互,逐步構建起虛實共生的影像新生態。
阿里大文娛-優酷動漫制片人王浩男表示,平臺逐步在開發和創作中深度融合AI,給創作者提供全過程的幫助,希望未來AI不僅能助力創作提效,也能保留對創作的激情,那么AI將是創作者手中最強大的武器。
此次論壇活動不僅為青年創作者們搭建了一個交流思想、碰撞創意的平臺,更為他們構筑起思維共振的磁場。通過影視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入分享,青年創作者們得以從多角度理解 AI 技術對影像創作的深遠影響,以及如何在新的創作生態中找準自身定位,探索屬于自己的獨特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