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如果要問哪個品牌動靜最大、影響最深遠、“八卦”新聞最多的,那莫過于在4月22日舉辦的汽車之夜和次日舉辦的大眾品牌上海車展發布會。
從早些年上海車展前夕可能有多達五六場品牌之夜活動,到今年上海車展只剩下大眾之夜,一方面,說明在內卷之下,降本成為很多車企的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智能電動化的發展,很多車企為了加速新車上市,已經跳過了概念車的階段,有的甚至先上市再測試,通過迭代來完善產品。
當然,大眾之夜及次日的車展發布會也并非僅僅發布遙不可及的戰略或規劃,而是發布了全新的CMP平臺,并展示了包括一汽-大眾全球首款基于CMP平臺打造的概念車——ID. AURA等在內的5款新車。
在次日的車展媒體日上,一汽-大眾還發布了自主研發的智慧座艙、全新等新車,展示了一汽-大眾在當下市場環境中對于智能電動化和油電同智、油電共進的戰略布局。
更讓人“活久見”的是,在發布完各自的產品后,南北大眾高層罕見同臺,為大眾德系品質站臺——兩家不約而同推出終身質保服務政策,背后是讓人放心的德系品質。
“只有產品有底氣,才敢說咱們是選價值。”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迎凱表示,一汽-大眾整車終身質保政策,覆蓋全系燃油SUV車型,政策背后是對產品性能、耐久度與長期使用體驗的自信。
今年,是合資全面發起反攻的一年。從燃油車普遍采用“一口價”,到在產品層面補齊智能化短板,再到不少新勢力車企的產品頻繁出現各種問題等,都讓很多消費者開始反思,自己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動力形式的變化,而是讓自己更省心、更安全、更高品質的產品。
基于這樣的需求和認知,消費者在選擇產品的時候,競爭的核心不再是“買合資還是買自主”,而是誰更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時市場也從卷參數、卷配置,進入真正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階段。
在這個階段,一汽-大眾獨創的“中國智慧賦能全球品牌”的模式,將股東雙方的優勢整合到一起,既有大眾一直堅守的“全球標準”,更有根據中國需求的“中國研發”,不僅為一汽-大眾持續引領行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行業提供了新合資范本。
1
ID. AURA只是前菜
一汽-大眾電動化產品魚貫而來
眾所周知,過去幾年合資品牌之所以落后了,是因為沒有跟上中國市場智能電動化的步伐。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市場的變化速度遠遠超乎他們的想象;更在于,合資的決策流程和研發流程等都更漫長,而且電動化的供應鏈都在中國。
只有全面擁抱中國供應鏈,只有賦予本土研發團隊更大的自主權,只有充分調研和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喜好和痛點,才有可能開發出受中國消費者追捧的電動化產品,真正趕上中國智能電動化的步伐。
作為合資車企的領頭羊,一汽-大眾率先醒悟過來,充分利用本土研發資源,自研插混、增程和智能座艙等技術,同時聯手中國優秀的供應商,全面推進智電化進程。
吳迎凱表示:“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愈發白熱化,從價格戰打到智駕戰,從產品力比拼到品牌力較量等,一汽-大眾大眾品牌也不能置身事外,會用產品、技術和轉型決心投入到這場競速中。”
首次亮相的ID. AURA概念車,就是基于CMP平臺和CEA架構打造的A級純電轎車,代表了大眾品牌當前全球最領先的技術,也是面向未來一汽-大眾新能源車的造型設計方向,更能滿足中國年輕消費者對智能產品的期待。
“ID. AURA概念車將搭載全新的CEA電子電氣架構,可無縫地與人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多種技術融合,帶來更智能的互聯體驗、更快的響應速度,以及更先進的座艙智能化體驗。” 吳迎凱如是說。
據悉,基于全新的戰略合作協議,至2030年,一汽-大眾旗下各品牌將推出超過20款全新車型,以多元化商品矩陣、智能化解決方案和場景化體驗設計,全面滿足中國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其中,自2026年起,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將在多個細分市場新增10款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全新車型,包括5款純電動車型、2款插電式混動車型、2款增程式車型及1款燃油車型,實現向新能源賽道的全面轉型。
也就是說,ID. AURA只能算是一道“前菜”,接下來在一汽-大眾的餐桌上,將有西餐、中餐和各種你能想得到的“美食”:喜歡燃油車的就買油車;喜歡插混或增程的,也有好的產品可供選擇;喜歡純電的,也一定會有讓你滿意的那一款。
這主要得益于一汽-大眾多年的技術積淀和用戶研究。從原來的“拿來主義”到現在的“中國定義”,可以說,今年的上海車展,是新合資時代或合資2.0時代的一個分水嶺——如今,中國已成全球創新策源地,只有用中國智慧賦能全球品牌,才能再造新合資。
在未來推出的所有產品中,一汽-大眾都將深度參與本土化商品定義及商品研發,承擔更多的開發責任及主導作用。比如,本次車展展示的智慧座艙,就是由一汽-大眾自主研發,充分展現了其 34 年來積累的技術實力和人才儲備,彰顯了行業領先的本土化前瞻技術能力;相關全新功能將在未來商品上陸續上車,持續為客戶提供與時俱進的智能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眾近期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簽署 “珠穆朗瑪” 計劃,雙方將在新能源汽車安全、數字化轉型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并致力于將電池安全標準提升到新的高度。
這一舉措,也再次印證了一汽-大眾對產品安全和品質的極致追求。
“安全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造車的必答題。我們每年投入上億元用于安全研發,每款新車上市前要完成1400多次安全測試,這個數字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一汽-大眾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在新能源的上半場,一汽-大眾通過積累經驗,搶先布局,提升競爭力;那么,在智能化的下半場,一汽-大眾則要從追趕者成為引領者。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汽,沒有大眾,只有一汽-大眾。
2
全新攬境驚艷首秀,
從“油電共進”到“油電全智”
如果說ID. AURA概念車代表的是一汽-大眾關于電動化的思考,那么,從全新探岳L到首次亮相的全新攬境,則是其對燃油車用戶最具誠意的表達。
從市場表現來看,從去年8月燃油車市占率開始回升,到3月已經實現6連漲,并連續3個月市占率超過50%。這說明,逐漸補齊智能化短板的燃油車,開始贏回消費者的認可。
比如,今年3月1日上市的全新探岳L,就被稱之為“智能油車扛把子”。
在智能座艙方面,一汽-大眾與科大訊飛的深度合作,并將自研的語音大模型與熱門技術Deepseek深度融合,不僅顯著提升了智能座艙的智能化水平,讓對話更加流暢自然,還進一步增強了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
在智能駕駛輔助方面,全新探岳L聯手卓馭科技(原大疆車載)基于 “9V5R12U”智能感知硬件,打造了IQ. Pilot高階智能輔助駕駛方案。為了確保這個方案的安全性,全新探岳L的智能駕駛輔助方案經過長達15萬公里里程認證和連續超1500天的動力與轉向控制冗余測試,覆蓋全部的極限工況。
同時,一汽-大眾還發布了“燃油車三步走”戰略:第一步,也就是當前的智能駕駛輔助1.0,覆蓋全國95%高速路段和90%城市路段;第二步,在今年第36周開啟智能駕駛輔助2.0,可覆蓋全國100%高速路段和95%城市路段,保證燃油車的智能駕駛輔助平權;第三步,2026年,開啟智能駕駛輔助3.0,實現覆蓋全國100%高速路段和100%城市路段,所有路況都能開。
這也說明,一汽-大眾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油電混共進”,更是“油電混全智”。
在上海車展首秀的全新攬境,不僅前臉和內飾設計全面煥新,車身尺寸進一步加長,而且搭載了動力更強、燃油經濟性更佳的第五代EA888 2.0T發動機,以及最新的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和智慧座艙,為消費者帶來超越期待的出行體驗,重新定義6座/7座家庭旗艦SUV。
此外,大眾品牌旗下以攬巡、全新探岳L、探歌為代表的SUV家族,以全新一代邁騰、速騰、全新高爾夫GTI為主力的轎車家族以及ID. 家族也將悉數亮相。
在這些車型的集中發力下,今年3月,一汽-大眾全品牌銷量達15.4萬輛,同比增長9.5%。其中,大眾品牌銷售8.7萬輛,同比增長14.08%,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為了進一步強化燃油車的市場競爭力,4月12日,一汽-大眾再次重磅推出全系燃油SUV“雙終身”質保政策,自2025年4月12日(含)起至2025年5月15日(含),凡在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經銷商處購買一汽-大眾全系燃油SUV車型的客戶,均可享“雙終身”質保政策,即整車終身質保+原裝備件終身質保,覆蓋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十大核心系統,終身保障不受年限、里程限制,全國聯保。除了率先宣布整車終身質保的攬境、攬巡外,此次政策還覆蓋了全新探岳L、探岳眾享款、探岳、探岳X及探歌等燃油SUV車型。
這是在3月21日,一汽-大眾發布攬境和攬巡整車終身質保政策基礎上的再加碼,既展現了其對自身產品質量、品質的信心;同時也是其從“促銷”向“營銷”、從“價格”向“價值”轉變的體現;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堅守長期主義和利他主義,為全球汽車產業打造高質量發展新標桿的體現。
“卷價格不如卷品質、卷服務。”在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市場與用戶運營負責人趙建民看來,品質、安全和服務是一汽-大眾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和領先的底氣。“安全是底線,品質才是豪華。”
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車企在發布會上喊出:“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但在一汽-大眾看來,安全是標配,是底線,只有品質才是真正的豪華。
“
結語
在汽車產業百年變革的十字路口,一汽-大眾以其前瞻布局和扎實行動證明:合資企業不僅是中國汽車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
隨著一汽-大眾等主流合資品牌全面展示其本土化成果和技術實力,一個全新的合資時代正在開啟。這個新時代的特征不再是簡單的“市場換技術”,而是中外雙方優勢的深度整合與創新融合。
從這個意義上說,2025年上海車展或將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正如我們難以想象,原來互為最大競爭對手的南北大眾,竟然能為了用戶利益走到一起一樣,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如果說最大的感受,那就是包括一汽-大眾在內的扎根中國、融合創新的合資企業,正在以“全球品質+中國創新“為基石,全速追趕,并將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中,體現出更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