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21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會(以下簡稱“2025上海車展”)盛大啟幕,柳州五菱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菱工業”)展臺上人潮洶涌,展出的幾類零部件閃耀著銀色金屬光澤,其中的技術含量如同中國智造的密碼,解碼著五菱工業這家民族企業從"制造"向"智造"躍遷的雄心。
“卡脖子”:一根鋼管的輕量化革命
五菱工業展臺中央的超高強度鋼管熱氣脹成型部件,記錄著中國汽車工業"減重增荷"的突圍史。這項打破國外壟斷的技術,壁厚誤差控制在發絲直徑級別。"傳統沖壓工藝材料利用率不足60%,而我們達到90%以上。"五菱工業技術中心總經理馬果介紹道。這項技術已為比亞迪、長城等高端車型鍛造出減重30%的A柱管,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安全與續航的平衡木上走出優雅舞步。
在全球碳中和目標驅動下,汽車輕量化已成剛需。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到2030年,單車平均減重需達40%以上才能滿足排放法規。五菱工業的熱氣脹成型技術恰逢其時,不僅破解了"既要輕如鴻毛,又要堅若磐石"的行業難題,更帶動了上游特種鋼材產業的升級。寶鋼、鞍鋼等企業相繼開發出2000MPa級熱成型鋼,形成從材料研發到零部件制造的完整國產化鏈條。
作為國內首條熱氣脹成型生產線,對目標零件的冷卻液流速及溫度參數控制,對高溫零件快速冷卻淬火,速度可達30°C/s,最終成型產品抗拉強度達到2000MPa,遠超常規冷沖件及熱成型件。這條"智慧產線"不僅承載著五菱工業向高端零部件進軍的決心,更托舉起中國車企輕量化轉型的集體突圍。當行業還在為每公斤減重成本糾結時,五菱工業已通過規模化生產將單件成本顯著降低,為全產業鏈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技術自強:電驅系統的中國方案
展臺上第四代三合一電驅總成異常矚目,其97%的傳動效率背后,是五菱工業對驅動技術的十年深耕。"當國外企業還在討論技術封鎖時,我們的電驅橋已配套超150萬臺。"五菱工業技術中心總經理馬果的言語中透著底氣。T型電驅橋通過行星排+螺旋傘齒輪創新結構,在提升15%承載能力的同時,為新能源商用車騰出30%的底盤空間——這種"毫米級空間革命",正重塑著城市物流車的運力格局。
市場需求的變化催生技術迭代。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突破65%,城市物流車日均行駛里程激增至300公里,對電驅系統的效率與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五菱工業的應對策略極具前瞻性:針對冷鏈物流車開發的低溫電驅系統可在-40℃環境下穩定工作,電池保溫能耗降低40%;為快遞運輸車定制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統,通過OTA升級實現續航動態優化,幫助物流企業節省可觀的電費。
當前,全球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為五菱工業打開了更廣闊的舞臺。在印尼雅加達街頭,搭載五菱工業車橋的新能源輕卡穿梭于熱帶雨林與摩天大樓之間;在巴西圣保羅港,中國制造的驅動系統助力當地物流車隊碳排放顯著下降。這些跨越山海的中國技術,正在書寫全球綠色出行的新注腳。
整零協同:構建產業命運共同體
多年前,五菱工業高瞻遠矚部署"強鏈補鏈"戰略圖,勾勒其生態雄心。經過不斷努力,如今,從自主研發甲醇發動機到氫內燃機點火成功,從智能線控底盤到800V高壓平臺兼容技術,五菱工業用"材料-工藝-部件-系統"的全棧自研能力,為合作車企筑起技術護城河。
2024年,上海前瞻中心的落地,更將仿真分析、測試驗證與研發創新三大平臺深度融合,如同為汽車產業鏈安裝上"最強大腦"。
在西南地區產業集群,五菱工業的創新漣漪正在擴散。其與產業鏈伙伴共建的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打造新質生產力,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在產學研上,五菱工業與多所高校形成合作,其中與重慶大學開展鎂鋁合金方面的項目合作、與武漢理工進行電氣橋方面的開發,與大連理工等高校針對高強鋼的成型方面進行項目合作。通過產學研的方式探索前瞻項目,突破行業內卷之外,推動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集體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此外,"我們與整車廠的合作已超越簡單配套,進入聯合定義產品階段。"五菱工業副總經理李建強在談到與車企聯合開發的項目時說,這種深度融合的產業鏈協作形成價值鏈整合,使得五菱工業在內卷嚴重的形勢下走出了一條充滿光明的發展道路,正是李建強所言:“我們自己要走的一條路”。
向新而行:民族工業的星辰大海
本次展出的H15T與H25TC混動總成也是五菱工業的亮點產品。產品基于高度集成化設計、快速響應電磁離合器技術、低摩擦與輕量化優化、多燃料兼容與低碳化等核心技術路線,實現了高效能、低能耗與多元場景適配。
據五菱工業總經理助理、柳州五菱柳機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鋒介紹,當前新一代超高效能的混合動力系統的落地,是五菱柳機秉承幾十年來的發動機開發與制造經驗,整合已構成的新能源汽車電機及電機控制器零部件發展能力的體現,它們也是五菱工業混動技術路線的核心優勢。
2024年,五菱柳機《高效率高性價比的混合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通過廣西重大科技專項驗收。劉鋒強調,未來,五菱工業動力業務將堅持“發動機技術升級,新能源集成應用”雙擎驅動,以廣西汽車集團“菱勢工程”為引領,打造國家級中小排量節能混合動力系統產業單項冠軍企業。
當H25TC混動總啟動時,其低至38分貝的運轉聲恰似中國智造的靜默宣言。這款兼容甲醇、氫燃料的混動系統,承載著五菱工業對能源多元化的前瞻布局。搭載該系統的重卡燃料成本較柴油車降低35%,為氫能商用車商業化探路。
除了新技術,五菱工業的全球化布局更顯戰略定力。印尼、印度發動機年產能達 50 萬臺,這些跨越國界的工業血脈,正將"一帶一路"倡議轉化為具體的技術語言。新能源電驅橋產品已成功出口越南、巴西、肯尼亞、伊朗等市場,全球化布局穩步推進。
從柳州到上海,從雅加達到圣保羅,五菱工業用200萬臺零部件的年產能、95%以上的焊接合格率、突破90%的材料利用率,在冰冷的鋼鐵中注入創新的溫度。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制造從規模優勢向質量優勢躍遷的集體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