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技術加速產業化,我國AI領域正經歷著技術創新與制度迭代的雙重變革。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發布的《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棧技術專利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工信部《2024 AI報告》”)顯示,作為AI核心基礎設施的軟件框架專利申請量在2024年突破7000項大關,達到歷史峰值7039項。其中,訓練與優化技術分支以30%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領跑。這進一步彰顯我國強大的創新能力,且該創新勢能亦獲國際認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4》(《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創新指數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且在全球排名第11位,較2023年上升一位。
值得關注的是,與AI技術創新同步躍升的還有我國的專利保護體系。2024年1月正式生效的新版《專利審查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增加了AI相關專利審查細化標準,而2024年12月出臺的《人工智能相關發明專利申請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為申請人撰寫AI領域專利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導,特別是通過具體示例對申請要點進行了直觀闡釋。“這一系列舉措及時回應了AI行業與產業關注的‘AI專利如何更可專利化’的核心訴求。”恒都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張銀英律師提出,法律和政策的更新不僅有助于提升AI專利的授權效率,更有助于明晰技術研發的法律保護邊界,為創新主體提供穩定的制度預期。“這標志著我國正在構建技術研發與法律保障同頻共振的創新生態,為全球AI專利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這一系列政策調整精準契合了創新主體對‘AI專利價值最大化’的核心需求。”北京鎂伽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總監梁秀敏認為,企業進行AI專利布局既要深度挖掘業務場景中的技術方案,又要動態跟蹤《指南》與《指引》的最新要求,更要匹配企業的商業發展戰略。“立體化的AI專利布局模式正在推動形成AI技術創新與制度保障協同發展的新格局,為AI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實踐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認為,知識產權在連接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關鍵紐帶作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政策也存在優化空間,需要盡快突破傳統法學院模式的局限,構建“創新認知能力、產業戰略思維、全球治理視野”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加強AI可專利化,可以在課程設置中進一步體現產業創新導向,增設產業專利導航方法、技術創新前沿、全球知識產權競爭策略等核心課程,并推動課程內容與產業實踐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