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線分化”到“場景驅動”,從“生態重構”到“碳管理體系”,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正在從“速度競爭”邁向“質量競爭”,多路徑協同、場景落地與政策保障將成為決定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
在“雙碳”戰略驅動下,新能源商用車迎來高光時刻,也步入發展深水區。2024年,中國新能源商用車銷量達到57.6萬輛,滲透率達18%。然而,技術多元、配套不足、生態缺位等難題仍橫亙在前,行業可持續發展路徑亟待厘清。
3月27日下午,2025商用車產業發展會議“新能源商用車可持續發展”主題分會場在湖北十堰舉行。會上,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術海,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戰略規劃總監孫奧林,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副中心長周坤,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與裝備部主任、氫能產業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永亮,昆明理工大學教授王建軍,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冷鏈分會副秘書長鄭淑坤,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EPD辦公室副主任陳少林,重慶長安凱程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智,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重卡產品工程院副院長蘇茂輝,玉柴芯藍新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動力研究院副院長張松,責揚天下副總裁代奕波等來自整車、零部件、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的多位專家深入探討了當前行業發展的關鍵挑戰與路徑選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主持本次會議。
何毅表示,在“新能源”這一議題上,新能源商用車技術路線尚未定型,燃料電池、氫能、綠醇、綠氨等多種路徑并行,一個平臺往往需同時開發多套動力系統,研發壓力巨大。目前仍處于多路徑探索與驗證階段,最終路線有賴企業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摸索。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商用車領域相比乘用車起步更晚,無論是碳核算標準還是產品類別規則(PCR)均幾近空白。整體來看,商用車行業在新能源化和可持續發展兩方面均面臨長期挑戰,未來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政策、標準和生態體系的多方支持。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與突破
盡管新能源商用車正在超預期加速發展,成為產業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但其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現實瓶頸。
王術海認為,要實現新能源商用車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必須正視技術、基礎設施與商業生態的多重挑戰。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術海
首先是技術瓶頸尚未突破。目前商用車主要采用的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具備循環壽命長、成本低等優勢,但在寒冷環境中的性能仍難以滿足重載、長途運行的需求。在零下20℃的條件下,其放電效率僅為82%。與此同時,燃料電池技術受制于產業鏈不完善,成本依舊居高不下,距規模化產業應用仍有較長距離。
其次是補能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多數現有充電設施面向乘用車或微型商用車,無法滿足輕卡、中重卡等主力車型的補能需求。氫能補給體系更是基礎薄弱,加氫站數量稀缺、布局不合理,嚴重制約氫燃料車型的推廣應用。
第三則是商業生態尚不成熟。以保險為例,新能源商用車的保費普遍高出燃油車1至2倍,已成為推廣中的突出障礙。在客戶最為關注的成本、效率與安全之外,新能源用戶還更關注技術的成熟度、補能的便捷性以及車輛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這對產業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挑戰之外,王術海也提出了系統性應對路徑。他強調,北汽福田已聯合上下游圍繞多技術路徑協同、核心技術突破、全鏈路服務生態及商業模式創新開展布局。具體包括:推動純電與氫能融合應用,提升整車能效與智能化,打造覆蓋“購—用—退”的服務體系,推動車輛向智能終端轉型,并呼吁政府加強基礎設施頂層設計,優化能源站布局,助力產業規模化發展。
與此同時,商用車行業的綠色轉型過程也正變得愈發復雜而深刻。“相比乘用車,商用車在減碳方面面臨更多維度的挑戰,不僅涉及技術路線的選擇,更關乎跨領域協同與全生命周期管理。”周坤在會上表示。
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副中心長周坤
他指出,當下行業有三大核心難題:技術路線多元,純電、氫能、混動等并行缺統一主線;應用場景差異大,26類運輸工況難以單技術覆蓋;產業鏈協同難,減碳需整車、能源供應、基礎設施等多環節深度配合。
為破解這些難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東風等骨干企業于2022年啟動了《商用車碳中和技術路線1.0》研究,提出“PSIE”評估框架,梳理14條減碳技術路徑,明確“短途優先純電、長途主打氫能”的中重卡減排策略。東風將乘用車碳管理經驗用于商用車,構建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體系,已獲國內首張乘用車碳認證,為商用車碳積分政策儲備。
從全生命周期排放看,東風認為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是商用車深度減碳關鍵。目前純電車型在300公里內短途運輸實現經濟性突破,氫能車型聚焦500至1000公里中長途干線物流。不過周坤坦言,生物柴油、天然氣等替代能源供應有瓶頸,商用車綠色轉型需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要回歸客戶價值,降低三電成本、完善氫能基礎設施,提升新能源商用車經濟性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他還建議加快跨區域示范項目,如共建“鄂渝川氫能走廊”,以場景推動技術與基礎設施發展,構建新型商用車產業生態。
在城市配送尤其冷鏈運輸領域,新能源商用車推廣也面臨獨特運營挑戰與結構性瓶頸。鄭淑坤表示,我國冷鏈物流市場潛力大,但新能源車輛應用剛起步。我國冷鏈流通率20%-30%,遠低于日本95%左右的水平。城市配送場景里,新能源車輛靠政策推動,企業購車因購置及運營成本低、不受限行限制、履行社會責任等。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冷鏈分會副秘書長鄭淑坤
然而,新能源冷鏈車輛推廣難題多,有保險難、收益模型不明、技術瓶頸、基礎設施薄弱、運營與技術風險疊加等問題。企業認可電價及新車維保成本優勢,但事故維修費用高于燃油車,增加運營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建議,應圍繞新能源政策支持、安全性能、續航、保險、充電設施等關鍵議題,推動政策與標準協同,構建可持續新能源應用環境。鄭淑坤強調,車企研發要了解用戶需求,避免產品脫節。協會正推動與頭部車企共建冷藏車技術標準體系,鼓勵企業探索換電、智能充電管理、數字化運營等,提升新能源車輛在冷鏈物流中的使用效率與經濟性。
駛入市場主導轉型新紀元
隨著政策向市場遞進、需求結構日益多元,中國新能源商用車產業正轉向“市場主導”的深度調整期。來自一汽解放、長安凱程和玉柴芯藍的多位企業代表在會議上分享了對未來市場結構演變、技術演進路徑及企業應對策略的研判。
就中重卡領域,“一方面是場景拓展,一方面是商業模式成熟。”孫奧林表示,新能源中重卡正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過渡。到2025年,有望覆蓋500公里運營區間,滿足有色金屬原料運輸、快遞快運等高值高頻場景,需求量或達13.5-14萬輛。車電分離、整車租賃等模式推廣,降低購置門檻,其總體擁有成本(TCO)比傳統燃油車優30%以上,用戶接受度提升。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戰略規劃總監孫奧林
從場景拓展路徑來看,中重卡新能源化場景從鋼廠、市政、港口等固定場景,向煤炭、砂石、中短途資源運輸及快遞快運等高頻場景拓展。經濟性上,商業模式落地使購置門檻降、經濟優勢顯。
在商業模式上,一汽解放強調要從“賣車”向“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深化運輸方案集成。未來企業將加大中長途干線基礎設施投入,構建二手車與退役電池循環交易體系,2026年推出續航和場景適配性更好的新一代中重卡產品。孫奧林強調行業應從“卷價格”轉向“卷價值”,一汽解放將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循環體系并推出新產品。
就輕型商用車和皮卡領域。黃智認為,當前新能源商用車行業正迎來三大結構性發展機遇——電動化、智慧化與全球化,這些趨勢將共同塑造輕型商用車與皮卡市場的未來競爭格局。
重慶長安凱程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智
電動化上,輕商領域新能源滲透率超90%,在城市配送等場景有運營效率和經濟性優勢。長安睿行系列實現“油電同價”甚至“電比油低”。預計2025年客運類寬體輕客市場份額將擴至15%-20%,2026年微卡、輕卡和皮卡進入高速成長期。
智慧化方面,長安凱程憑借“以貨為核心、以系統工程為路徑”戰略,通過打造智能終端載具、完善數據平臺、優化金融保險體系提升運輸效率與用戶體驗。鑒于公路運輸面臨非結構化挑戰,“有人+無人”運輸方式將并存。
全球化進程中,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對新能源商用車接受度上升,但產品要堅持“功能優先、可靠第一”,結合當地情況差異化設計。黃智呼吁行業共建標準,推動工況續航一致性規則、智能商用車路權體系建設及跨行業數據互通,解決“保費貴、投保難”問題。另外,長安凱程建議政策覆蓋輕商與皮卡,納入以舊換新體系,推動皮卡城市解禁、實現“商乘同權”,提升終端信心與消費意愿。
張松從動力系統維度出發,剖析了多元化技術路線背后的應用邏輯與場景選擇。他指出,商用車由于使用場景復雜、道路工況多變,無法依賴單一技術解決方案,目前仍需純電與混動并行發展。
玉柴芯藍新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動力研究院副院長張松
以攪拌車、自卸車、冷藏車為例,這些車型在城市道路運行時存在大量怠速與制動工況,為混動系統的節能效益提供了理想基礎。例如,攪拌車怠速占比高達60%,冷藏車怠速超30%、制動工況超15%,均為混動系統提供良好適配場景。在具備便利充電條件的場景中,純電方案同樣具備競爭力。
張松表示,為進一步降低油耗、提升系統效率,未來玉柴芯藍將依托大數據與智能控制技術,深入挖掘節油潛力,推動混動系統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演進。他強調,在“雙碳”戰略指引下,技術路線不應“一刀切”,多技術路線將長期共存,需依據細分市場靈活適配最優方案。
構建新能源商用車“醇氫生態”
在新能源商用車轉型中,干線運輸因續航、成本等限制成為難點,電動化滲透緩慢。為尋求可持續零碳路徑,“醇氫方案”逐步獲得關注,成為兼顧清潔、安全、經濟性的解決方案。
李永亮表示,當前,綠色甲醇、綠色合成氨等“綠氫化工品”正迎來全球發展機遇。主要國家通過目標制定、補貼政策、碳稅等方式推動綠氫發展,而中國則逐步從化工脫碳擴展到交通運輸,體現出系統性思維。當前全球綠氨投產30萬噸、規劃產能1.6億噸,綠色甲醇雖“規劃多、產能少”,但發展潛力大。中國綠色甲醇規劃產能約1000萬噸,集中在華北、西北地區,未來綠氫占比有望達60%—70%。他建議加強綠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商用車技術示范,政策與市場協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