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新能源車因電池起火、A柱斷裂等惡性事故頻頻登上熱搜,讓不少持幣觀望的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安全性心生疑慮。而就在此時,東風本田S7發起了一場堪稱“地獄級”的硬核挑戰——5噸重鋼卷連續5次軋車撞擊,用極其暴力的方式驗證車身安全極限。這場行業首次的“鋼卷軋車”實驗,不僅刷新了人們對新能源車安全性能的認知,更將重新定義行業安全標桿。
直擊實驗現場,東風本田S7硬杠“死亡五連擊”
在實驗現場,主辦方準備了5噸重鋼卷以不同角度和速度對東風本田S7發起“死亡五連擊”。要知道,當下主流的家用車整車質量一般在2噸左右,比起行業里較為常見的同級兩車對撞,5噸重鋼卷相當于模擬2倍于家用車碰撞力,這對于東風本田S7來說,必然是極大的挑戰。
第一輪,是正面撞擊測試。鋼卷從高1.8米的貨車上以15度角滾動至地面,并在地面上繼續滾動5米,正面撞擊對向以約30km/h行駛的東風本田S7車頭位置。
最終,東風本田S7車頭正常潰縮變形,引擎蓋隆起折彎,駕駛艙未變形,未侵入乘員艙,車內主副駕氣囊正常爆開,門把手彈出,SOS緊急呼叫系統立即響應。首輪測試模擬了正面碰撞的場景,很好地反映了東風本田S7承受正面碰撞時的優異表現。
第二輪,是主駕側偏置碰撞。鋼卷同樣從高1.8米的貨車上以15度角滾動至地面,并在地面上繼續滾動5米,只是這次撞擊的是以約30km/h行駛的東風本田S7主駕側。
最終,東風本田S7表現同樣出色,車頭正常潰縮變形,引擎蓋隆起折彎,駕駛艙未變形,未侵入乘員艙,車內主副駕氣囊、后排氣囊、主駕側前后排氣囊、中央扶手處氣囊正常爆開,門把手彈出,SOS緊急呼叫系統立即響應。第二輪測試還原了偏置碰撞,如此苛刻角度的碰撞,曾經把不少知名友商都推下了神壇,東風本田S7硬核的回應,果然沒讓人失望。
第三輪,是B柱側面靜態碾壓。鋼卷從高1.8米的貨車上以15度角滾動至地面,并在地面上繼續滾動2米,側面撞擊靜止狀態下的東風本田S7副駕駛位一側B柱位置。
最終,撞擊后東風本田S7的B柱無明顯彎折,車頂線條完整,整體車身骨架無明顯變形,車門能正常打開。第三輪測試模擬了側面碰撞,受力部分主要集中在副駕駛位一側B柱位置,東風本田S7整體車身骨架固若金湯,能夠很好保證前后排乘客的安全,值得稱贊。
第四輪和第五輪,鋼卷從叉車上以約20km/h的速度沖向東風本田S7,并分別在主駕A柱和副駕A柱處上方掉落,直接砸向車頭與A柱位置。
最終,東風本田S7的A柱輕微凹痕,車門可正常開啟。最后兩輪測試模擬了A柱動態撞擊,從結果上來看,主副駕駛的A柱均經受住了考驗。A柱作為車身看起來較為脆弱的地方,更能體現車身關鍵部位的剛性,也是保護主副駕人員安全的關鍵部位。
專家現場解密,東風本田S7的安全哲學
在經過五輪嚴苛測試之后,東風本田S7順利扛住了這一輪又一輪硬核挑戰,視覺上的沖擊令人非常震撼。正所謂,“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更讓人受益匪淺的是,主辦方請到了汽車行業專家張教授對東風本田S7的“全優”安全表現,進行現場解密。
作為基于本田云馳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打造的劃時代之作,東風本田S7自誕生之日起就選擇用“看不見的標準”重新定義高端。在行業專家看來,東風本田S7的一系列安全數據,是非常亮眼的。比如,東風本田S7的車身高強度鋼占比68%,航空級1500MPa熱成型鋼占比25%,扭轉剛度突破40000牛·米/度。如果說40000牛·米/度,普通消費者對這個數據沒什么概念,我們可以在這里舉幾個汽車行業的例子,號稱陸地坦克的福特猛禽F-150,它的車身扭轉剛性是26500牛·米/度,奧迪R8是40000牛·米/度,保時捷Taycan是40000牛·米/度。東風本田S7的這一安全數據,是比肩百萬級豪車的。
通過慢鏡頭的回放,根據時間、潰縮區域、車輛受損情況,張教授從物理學角度分析了東風本田S7是如何去承受這“死亡五連擊”。東風本田S7在車身設計上采用了三層遞進式傳力結構:上層能夠通過引擎蓋折彎引導力分散;中層通過縱梁蜂窩吸能盒潰縮吸收30%沖擊;下層則有副車架剛性支撐,防止鋼卷侵入底盤。
此外,東風本田S7的A柱采用同級獨有的五層板結構,包含三層1500MPa熱成型鋼和一層980MPa高強度鋼,配合本田專利電阻焊技術,在保證A柱纖細視野的同時該結構與防火墻加強層組成的“千斤頂結構”,將沖擊波導向非乘員區。這樣就很好解釋,為何東風本田S7能在5噸重鋼卷的碾壓下,車身像"鐵桶"一樣精準鎖死變形區域,確保乘員艙0變形。
在第三輪測試中,車身骨架竟無肉眼可見變形,車門仍能正常開啟。秘密就藏在1.2萬噸一體壓鑄的全鋁電池殼里,15層物理防護配合分體隔離冷卻系統,讓電池包在5噸鋼卷的直接沖擊下保持“0侵入”。更值得一提的是,東風本田S7電池包采用了多模組結構,單塊模組損壞維修成本僅為整包的1/10。東風本田S7全鋁電池殼的“雙保險”電路設計堪稱一絕,即便遭遇側面穿刺,系統也能在毫秒級時間內切斷高壓電,杜絕連鎖反應。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何東風本田S7能在2024年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權威機構聯合主辦的中國十佳車身評選活動中,一舉斬獲“2024年中國十佳車身”殊榮。
寫在最后
當5噸重鋼卷在東風本田S7車上屢次“無功而返”,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本田70年來造車經驗的厚積薄發,更是新能源時代對安全的極致追求。從材料革新、結構優化到電池防護,東風本田S7用“看不見的標準”證明:真正的安全不需要煽情話術,東風本田S7能為中國用戶提供經得起考驗的電動化價值。安全,從來不是一場秀,而是對生命的莊嚴承諾。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