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快馬加鞭完成了十余輛車的音響測試,除了傳統豪華品牌的音響表現,我們也將目光投向新勢力品牌在音響上的動態與創新。
如此一來,我們的榜單中不論在價格,還是車型上的覆蓋面都越來越大,而且也測試了不少汽車品牌的自研音響。
以下是新鮮出爐的4月最新的汽車音響TOP 20 排行榜,先來一睹為快。
正如我們之前在視頻中曾提到過的,在經過了一個季度的摸底測試后,我們決定對AudioLab 2.0的評分標準進行一些微調。
經過調整后,音質水平、環繞氛圍、音樂生態這三個維度的得分占比調整為5:3:2。
之所以進行這番調整,是因為我們認為音質水平和環繞氛圍更能反應出一臺車的音響“硬實力”。對于聽音有追求的車主們來說,這兩項的表現更值得關注。
接下來,我們也借著這次機會和各位分享一下,AudioLab 2.0具體考核了汽車音響的哪些能力!
音質水平
低頻的下潛和量感主要是針對音響系統能夠重放的最低頻率,低頻聲音的強度和豐富程度進行測評。
下潛深度決定了音響能否還原出極低頻的聲音,量感合適能讓聲音更飽滿、有力,增強音樂的節奏感和沖擊力,過量則會使聲音變得渾濁。
簡單來講在播放一首重低音較多的電子音樂時,好的音響能讓你清晰地感受到強烈的鼓點,仿佛能 “震” 到你的身體,這就是低頻下潛深且量感足。
而如果聽不到明顯的鼓點,或者鼓點聲音很弱,就是低頻下潛不足或量感不夠。
高頻對于聲音細節還原度以及增加整體層次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所以在我們的測評體系中,高頻延伸以及高頻衰減都被納入考量。
良好的高頻延伸可以讓聲音中的細節,如樂器的泛音、人聲的齒音等清晰呈現,增加聲音的明亮度和通透感。而合理的高頻衰減能避免高頻過于尖銳刺耳,使聲音更柔和自然。
比如在播放古典音樂中的小提琴獨奏時,能聽到琴弦振動的細微聲音和高音部分的華麗音色,這是高頻延伸好。
但如果聽一些女聲歌曲時,覺得高音很刺耳,就是高頻延伸過度且衰減不合理;若聽不到高音部分的明亮音色,就是高頻延伸不足。
最大聲壓決定了音響能夠達到的最大音量。如果最大聲壓不夠,那么通常在汽車高速行駛時產生的噪音,會很大程度影響音樂聽感效果。
環繞氛圍
均一表現在轎車、SUV、以及MPV車型上是比較能拉開差距的一個維度。
車內空間大小,內飾排布等等都是影響因素,但是均一表現好的音響系統能夠適應各種車型的特點,在不同車輛中都能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聽覺體驗。
目前我們的成績,主要是通過前排主駕位和后排老板位的粉噪采樣數據,進行對比測算后得出的結果。
在針對車載音響對于全景聲以及高碼率音頻的解碼能力,我們通過獨家的三段高難度測試音頻(7.1.4全景聲、高碼率母帶、編碼彩蛋)來進行考驗。
不過或許是因為難度太高,目前還未有車型能夠將三段音頻全部都成功解碼,期待未來能有某輛車挑戰成功。
立體聲場則一般通過左右聲道的聲音差異,在聽眾面前營造出的一個具有寬度、深度和高度的虛擬聲音舞臺,讓聽眾感覺聲音中的各個元素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布。
這在我們的測試中,也會通過特定設備和測試音源,來進行相關延時和準確性測驗。
音樂生態
車機的影音娛樂生態是我們認為在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中有著顯著差別的一個方面,同時也代表著一種發展趨勢。
在音樂資源方面 ,除了車機提供的主流音樂平臺的數量,是否有開發獨有的音樂音源軟件,或者特殊音效專區都是考量的一部分。
例如在獨家的NIO沉浸聲中,還特別設有“杜比全景聲專區”和“黑膠專區”。
搭載鴻蒙座艙的,也在音源上有著突出表現。比如華為音樂中支持的“Audio Vivid”音頻,在環繞體驗上就十分特別。
至于音樂品質方面,在SQ無損音質已經成為常態后,我們將Hi-Res、至臻母帶、臻品音質等新格式音源也納入了考量。
最后在全景聲方面,考慮到7.1.4全景聲已經快被新勢力卷成了標配,因此我們也同步增加了考核的難度。
比如在7.1.4全景聲的基礎上,是否能提供WANOS全景聲、杜比全景聲甚至杜比視界等更優質的影音體驗,將會成為新的重點。
伴隨著車企們在汽車音響領域不斷升級的節奏下,AudioLab也會不斷升級,為大家帶來更加全面的測評內容。
最后,關于汽車音響,你還有哪些最關注的方方面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