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據表現:城市與區域深度分化
(1) 三四線城市:價格持續承壓
整體趨勢:約30%的三四線城市二手房價較2021年高點下跌超30%,部分城市(如鶴崗、阜新等)部分房源成交價接近或略低于2016年水平(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2025年一季度報告)。
典型案例: 東北某地級市:非核心區二手房均價約4500元/㎡,較2021年下跌35%,與2016年價格持平。 中西部某三線城市:遠郊區域二手房成交周期超12個月,議價空間擴大至10%-15%。
(2) 二線城市:核心區抗跌,外圍持續調整
核心區域:成都、杭州等城市核心區二手房均價仍高于2016年水平20%-30%,但漲幅收窄。
外圍區域:武漢、合肥等城市非核心板塊部分房源成交價較2021年下跌25%-40%,接近2018-2019年水平。
數據參考:南京江北新區某次新房小區,2025年4月成交價約3.2萬元/㎡,較2021年高點(4.5萬元/㎡)下跌28.9%。
(3) 一線城市:分化加劇,郊區承壓
核心地段:北京海淀、上海浦東等學區房及改善型房源價格保持穩定,同比微漲1%-3%。
郊區及老舊小區:深圳龍崗、上海閔行等區域二手房成交價較2021年下跌15%-20%,部分“老破小”房源價格回歸至2019年水平。
數據對比:廣州增城某次新房2025年4月成交價約2.8萬元/㎡,較2021年(3.6萬元/㎡)下跌22.2%。
2. 回調驅動因素(截至2025年4月)
(1) 長期供需失衡
庫存壓力:部分二三線城市新房去化周期超20個月,二手房掛牌量持續高位(如重慶、青島等城市掛牌量超30萬套)。
人口流出:東北、中西部非核心城市人口持續流出,購房需求萎縮。
(2) 政策與經濟環境
政策調整:2024年起部分城市放寬“認房認貸”,但市場信心恢復緩慢。
收入預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購房能力下降,部分買家轉向租房市場。
(3) 資產配置轉移
投資屬性弱化:二手房流動性降低,部分投資者拋售資產,轉向黃金、理財等低風險標的。
3. 數據對比注意事項
統計口徑差異: 部分機構采用“中位數”而非“平均數”,可能低估價格波動(如北京2025年4月中位數房價同比下跌12%,但平均數因核心區高價房影響僅下跌5%)。 網簽價與實際成交價存在差異(如上海、深圳等城市“陰陽合同”減少,數據真實性提高)。
時間維度:2016年房價基數低(棚改貨幣化推動),當前回調幅度需結合歷史周期分析。
4. 客觀數據參考
70城房價指數(2025年3月): 二手房價環比下跌城市占比72%,同比下跌城市占比58%。 一線城市環比跌幅收窄至0.3%,二三線城市環比跌幅0.8%-1.2%。
重點城市案例: 鄭州:非核心區二手房成交價較2021年高點下跌42%,接近2017年水平。 蘇州:工業園區二手房均價同比上漲5%,但吳中區部分房源下跌30%。 成都:近郊區域(如雙流)二手房成交周期延長至8個月,議價空間達8%-10%。
總結
截至2025年4月,二手房價格回調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及一二線非核心區域,核心地段資產仍具韌性。
“跌回8年前”僅適用于部分城市特定區域(如東北、中西部非核心三四線城市),一線城市及強二線核心區房價仍高于2016年水平。
購房建議:需結合本地政策、產業規劃及自身需求,避免盲目套用宏觀結論。建議關注住建部門備案數據或第三方機構(如貝殼、中指)實時監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