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騰訊、比亞迪、優必選等科技龍頭企業,共建18個AI主題創新實驗室集群;組織600余名行業領軍人才及家長代表,創新構建‘雙師型’產教協同育人機制;分層開發182項主題式探究項目庫;將跨領域產業前沿成果轉化為校本AI課程......
4月16日,在教育部關于推進教育數字化意見解讀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黨委書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明德高級中學校長魯江,以該校教育數字化的實踐和探索為例,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示了中小學教育如何將AI融入教學全要素過程的多元場景。
作為全國唯一一位出席此次發布會并發言的中小學校長,魯江在對《意見》作專家解讀時表示,要更加扎實地開展中小學AI教育,在夯實AI通識教育之外,更要聚焦AI核心素養培育,著力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計算思維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問題解決能力。
廣東省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黨委書記魯江介紹學校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有關情況及下一步落實《意見》的考慮。
AI課程設計須分層實施、科學規劃
發言中,魯江校長強調,對于AI課程要堅持分層實施、科學規劃、系統推進,在各學段課程設計上,亦須重視與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特點相適應。“小學階段側重體驗認知,通過具象化活動培育基礎素養;初中階段強化理解應用,著力提升實踐操作能力;高中階段深化設計創造,重點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形成梯度銜接、螺旋上升的教學體系。”
圍繞“用中學”“做中學”“創中學”三方面,魯江校長重點分享了明德在中小學AI課程教學改革的亮點經驗和工作思路。
圍繞日常教育教學,明德學校構建了涵蓋備課、授課、作業、輔導、考評的智能化教學閉環體系,以及選課排課、巡課聽評的智慧教研矩陣,以前沿AI技術集群全面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形成“教-學-管-評”一體化的智能教育生態,通過數據流貫通與智能中樞建設,實現校園全場景的智慧化蛻變。
在介紹“創中學”具體做法時,魯江還特別提到了明德當前大放異彩的主題式探究項目庫。“目前已開發包含基礎型、拓展型、挑戰型在內的182項主題式探究項目”。通過創新構建智慧教學模型,以技術賦能重構教育體系,明德形成了問題導引、項目驅動、活動實施的三維聯動機制。“項目化學習、主題式探究和場景式實踐,能有效培育學生的AI思維范式、創新素養和實踐技能。”魯江說。
產教融合、家校社協同育人
以主題式探究項目培育AI核心素養
據魯江校長介紹,明德始終堅持“開放邊界、融通未來”辦學理念,充分踐行家校社協同育人思路,統籌科技企業、家長代表、領軍人才等多方社會力量,共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雙師育人機制,以產業前沿技術充實優化校本AI課程。
他表示,未來,明德實驗學校還將重點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研優勢,強化與高新技術企業戰略合作,聚力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AI教育研發平臺。同時,在智能制造、具身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領域,還將持續聯合領軍企業共建AI實驗室集群,系統開發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實踐性特征的AI課程資源,切實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據悉,深圳明德實驗學校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基礎教育集團攜手共建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明德高級中學,已于今年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針對記者關于開展“數字閱讀要和傳統閱讀結合起來”方面相關工作的提問時,魯江還特別提到了該校正在探索的“AI+閱讀”嶄新模式。比如,在學生閱讀《紅樓夢》《呼蘭河傳》《東坡傳記》等經典書籍時,教師會引導學生嘗試用AI工具、VR技術進行人物畫像、詩詞創作、還原場景等,讓學生真正和經典“對話”。
“左手緊握千年文脈,右手鏈接數字未來。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我們探索將抽象文字轉化為多維體驗,為孩子們打造虛實相生的立體閱讀生態。”魯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