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東風嵐圖汽車第20萬輛整車——全新嵐圖夢想家正式下線。嵐圖汽車成為中國央企首個累計產量突破20萬輛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再迎高質量發展里程碑。
回望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從新中國成立時“一輛汽車都不能造”到1956年7月第一輛解放牌卡車下線;汽車產銷量從2009年首次雙突破1000萬輛大關,到2024年連續16年保持全球第一。這一路走來,“中國人民一定能,中國一定行”的背后,蘊含著怎樣的密碼?
(一)
1953年7月15日,在長春西南郊的荒地上,新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鍬土被鄭重鏟起。來自上海、北京、武漢等20多個省市的建設者們,用最原始的工具開始了“三年建廠”的壯舉。當時負責廠房建設的老師傅回憶:“沒有起重機,我們就用絞盤和滾杠;沒有混凝土攪拌機,就靠人工拌和。大家喊著號子,硬是把幾十噸重的鋼梁一根根架了起來。”
△1953年7月15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大會現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這種“全國一盤棋”的體制優勢,在東風汽車的建設中更為凸顯。1969年,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備戰方針,來自一汽、南汽等全國骨干企業的技術精英,連同鐵道兵、工程兵等十萬建設大軍,開赴鄂西北的深山溝壑。
在十堰這個當時連公路都不通的山溝里,建設者們住蘆席棚、喝黃泥水,用扁擔挑磚瓦,用炸藥開山劈石。原二汽總工程師孟少農曾動情地說:“我們是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建造最現代化的工廠。”
△1975年,東風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代2.5噸軍用卡車EQ240誕生。 圖片來源:十堰晚報
1975年,東風EQ240軍用卡車成功下線,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這款車以卓越的通過性和可靠性,創造了“英雄車”的傳奇。時任中央領導視察時贊嘆:“這就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如今,在東風汽車,118秒就能下線一臺嵐圖 ,交付周期也加速縮短,從下單到交付,用戶最快5天提車。
這一高效體系的背后,是湖北精心打造的產業生態協同網絡:湖北積極推動2000余家零部件企業升級,形成半徑50公里的“兩小時供應鏈圈”;通過12個產業創新聯盟,推動東風汽車與300余家伙伴實現技術共享,推動產業鏈整體效能提升30%。
在向新能源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湖北持續引進了全球新能源零部件企業超過300家,同時還吸引了蓮花汽車、小鵬汽車等整車生產企業落戶。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院長顏伏伍認為,湖北汽車產業鏈的價值在于“基礎穩固+特色鮮明”的體系適配性,既能承接頭部企業的垂直整合需求,又能在細分領域形成不可替代性。“鐵水聯運+研發檢測+資源稟賦”的立體優勢,使湖北成為同時具備整車制造、零部件配套、試驗檢測、出口物流全鏈條能力的省份。
(二)
1978年10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率領代表團訪華,看到位于湖北省十堰的二汽時,對中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設的汽車工業頗為贊揚。在探討重型卡車技術引進問題上,美國通用提出“中外合資”的合作方式。
雖然當時卡車項目未能落地,但這個理念猶如一顆種子,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生根發芽。
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正式打開合資大門。同年10月,中德合資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簽約成立,桑塔納國產化進程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圖片來源:北清汽車時代
1988年7月,東風汽車(原二汽)與雪鐵龍汽車公司簽署合資生產轎車意向書。
1992年5月,東風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首款富康轎車下線即引發市場轟動。東風人在合資過程中創造了“三個同時”的寶貴經驗:同時引進整車技術和零部件體系、同時建設工廠和培養人才、同時開發產品和開拓市場。
進入新世紀,東風將合資合作推向新高度。2003年6月,東風與日產組建當時中國汽車行業最大合資企業。
今年一季度,東風汽車自主品牌海外市場表現搶眼,累計訂單突破3萬輛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嵐圖汽車表現尤為突出,海外訂單同比激增205%,成為東風全球化戰略的重要增長極。
從東風神龍首開先河,到東風日產創新突破,中國汽車工業用實踐證明,“敢為人先合資造車”的戰略選擇是完全正確的。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合資合作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三)
在1980—2009年這幾十年間,合資模式確實為中國汽車工業注入了活力,但也暴露出“市場換技術”戰略的局限性,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
這種困境在2000年后開始被打破。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東風汽車率先啟動“863”計劃新能源汽車專項,時任總經理苗圩說:“合資可以學管理,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
2005年,東風在武漢建立研發中心,開啟從零開始的正向研發之路。到2010年,東風自主研發的1.6L發動機成功搭載在風神S30上,實現了核心動力總成的突破。
2010年后,東風加速向“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轉型,布局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企業。
△東風汽車研發的飛行汽車:sharing-Airland載人飛行器
近年來,東風汽車自主品牌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8%以上,累計有效專利2.44萬件。在電動化領域,馬赫2.0T全新混動總成已經點火成功;馬赫E10in1超高速電驅動總成面向2025年量產,最高轉速達每分鐘3萬轉;嵐圖汽車實現了5C超級快充、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搭載該平臺的嵐圖知音充電3分鐘即可續航百公里。
2024年11月,東風汽車發布了首顆完全國產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車規級MCU(微控制器單元)芯片——DF30。“DF30芯片補齊了國產車規級芯片拼圖中的關鍵核心部分。”東風汽車研發總院智能化總師張凡武表示。
三年多來,通過構建“需求牽引+技術攻關+場景驗證”的創新生態,湖北已經有5款車規級芯片流片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高端車規級芯片技術領域的空白,量產后還將大幅降低芯片采購成本。
(四)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汽車集團時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隨后的十年間,我國汽車產業牢牢把握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的歷史機遇,著力創新發展實現了彎道超車,使新能源汽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新三樣”之一。
以東風汽車為例,目前東風已構建起涵蓋純電、混動、氫燃料等多種技術路線的完整產品矩陣,推出超40款新能源車型。從面向大眾市場的東風納米系列,到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嵐圖汽車;從乘用車到商用車,東風的產品布局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相關數據,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新能源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繼續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重要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