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場新車發布的鎂光燈下,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占據著話題中心。而在一汽-大眾工廠的質檢線上,工程師們正用精密儀器測量鋼板厚度——0.1毫米的波動,決定著一輛探岳能否通過出廠檢測。這個看似“落后”的場景,卻暗藏老牌車企的突圍密碼。
這種對毫米級的苛求,恰是一汽-大眾敢于打破行業質保慣例的底氣所在。就像當多數車企以“降價換銷量”時,它卻在燃油車領域投下一顆“深水炸彈”——全系燃油SUV“雙終身”質保。
2024年4月12日,一汽-大眾宣布,從2025年4月12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凡在一汽-大眾品牌經銷商處購買其全系燃油SUV車型的客戶,將享受“雙終身”質保政策。

這項新政策不僅覆蓋整車的終身質保,還包括原裝備件的終身質保,保障內容涵蓋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十大核心系統,且質保期不受年限和里程限制,提供全國聯保。
此次發布的政策,繼2024年3月21日一汽-大眾推出攬境和攬巡整車終身質保政策后,進一步擴大了質保范圍。新的“雙終身”質保政策覆蓋了包括攬境、攬巡在內的全系燃油SUV車型,并新增了全新探岳L、探岳眾享款、探岳、探岳X和探歌等車型。
這場逆向突圍的背后,是對汽車產業本質的深刻重估。這是傳統巨頭對電動化浪潮的絕地反擊,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行業困局:當品質信任成為稀缺品
在某汽車城,一位銷售經理正為某品牌庫存車發愁:“客戶進門就問優惠8萬還是10萬,沒人關心鋼板厚度。”
這種場景折射出行業的集體“失焦”。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市場中,車企越來越傾向于通過價格優惠和促銷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而忽視了產品本質的提升。消費者的購車決策逐漸受到短期價格折扣的主導,質量保障、制造工藝等長期價值反而被忽略。
雖然智能化配置成為許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但車輛的長期耐用性、安全性和后期維護成本等基礎要素,依然是影響消費者最終選擇的重要因素。這種“失焦”的現象不僅削弱了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也讓車企失去了建立長期用戶信任的機會。
當車企促銷頻次增加,客戶滿意度、駕乘體驗甚至安全性能,也在同步“打折”的話,對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否有益?汽車似乎淪為快消品的背后,行業是否需要重建“信任錨點”?
在行業追逐智能化配置時,一汽-大眾選擇回歸制造業本質。覆蓋攬境、探岳等全系燃油SUV的“雙終身”政策,將十大核心系統納入終身保障,突破“3年/10萬公里”的行業慣例,承諾不受年限里程限制。全國890家網點和18000人團隊支撐著這一承諾的落地。
卷價格傷品牌,卷品質才能贏未來。在車市卷不停歇的背后,需要的恰是“制造哲學”的回歸,“慢即是快”的辯證法從不會“失效”。
斥資20億的涂裝工藝系統,看似昂貴,卻能通過104臺機器人100%自動化噴涂,五重防護加空腔灌蠟技術,實現三年不銹蝕、十二年不銹穿,空腔防護覆蓋率超行業標準30%,防腐性能領先行業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