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銷往美國市場的“跨境小包”出貨頻繁。浦東機場,上海利盟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物流經理余騫捋了捋,一周內出了兩架包機,“現在是淡季,正常情況下是一月一架包機”。
電商企業要趕在美方“取消‘小額’關稅豁免政策”生效前,把商品鋪入美國市場。這番爭分奪秒,在余騫眼中是有序的、不慌不忙——他頗為意外地發現,客戶們尤其是國內中小電商的心態挺穩。
近日,重點商超、電商平臺紛紛開辟“外貿優品”綠色通道,搭建線上線下聯動平臺,為外貿企業拓內銷、穩產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跨境電商平臺也在加碼補貼、優化渠道,助力企業多元布局、穩步轉型。“我們公司對接的大多數客戶本就是內銷、外貿兩手抓,這兩項利好一出,他們的焦慮降低了。”余騫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政府相關網絡平臺11日晚悄然發布信息,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豁免所謂“對等關稅”。海關總署14日發布外貿首季報,2025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實現同比6.9%的較快增長。
眼下,更多中小電商企業尋求國內政策工具箱助力,全神貫注做好自己的事,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取消“小額”關稅豁免政策是指,自美國東部時間5月2日起,從中國內地和香港通過國際郵政系統向美國寄送的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將被征收適用關稅。上述郵寄品需繳納其價值30%或每件25美元的關稅,今年6月1日后增至每件50美元。
消息甫出,以跨境B2C出口業務為主的商家心生憂慮:商品將更多采取傳統外貿方式清關進入美國,這將大大影響中國商品的清關效率,出口成本將增加不少。
情緒傳導至物流端。余騫說,企業的第一反應是集中出貨,“跨境小包”想盡量趕在6月1日之前完成鋪貨。同時,跨境電商“9610”海運訂單受到影響。“以我們企業的客戶為例,直面關稅政策的海運貨品目前還在海上。由于美方政策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真正受影響幾何還要看4月底、5月初到達美國后的實際情況。”他透露,一般貿易海運訂單有所減少,小包出口業務目前暫無明顯降幅。
另一頭,滬上政策的供給正為外貿環境注入確定性。“上海將逐步出臺多項出口跨境電商利好政策,相信隨著政策的落地實施,將為客戶進一步降低成本。”
關稅的不確定性,是否意味著轉口貿易以及市場調整成為合理選擇?
對于中小型外貿企業,調整外部市場指向承受必要的轉化成本。余騫認為比如進入東南亞,企業要與當地電商平臺重新簽約,重新辦理入駐商品上架的若干手續,需要根據東南亞市場重新選品甚至調整商品包裝等,這些調整是時間成本、更是轉化成本。
相較于調整海外布局,用好國內“綠色通道”顯然要順當許多。余騫說公司對接的大部分客戶都是國內國外市場兩手抓,近日多家零售巨頭出手幫助外貿企業轉內銷的消息讓這些企業心態穩了不少。
作為主營跨境電商的物流公司,他認為無需過度調整,“中國供應鏈的調整速度很快,我們只需要要跟著大方向走。眼下,練好內功、真正做好服務才是最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