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期間,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研發負責人、IEEE Fellow徐晧接受通信世界記者專訪,就“AI原生通信”概念的落地、6G技術演進中的人工智能角色、高通在AI+通信方面的前沿布局等話題,分享了其深刻見解。
AI原生通信重塑設計范式:從“使用習慣”到“系統架構”
“人工智能對5G Advanced和未來6G最大的影響,不僅在于網絡優化,更在于其帶來了大量新型終端場景和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徐晧指出,隨著AI智能體在手機、智能PC、汽車、XR設備上的廣泛落地,用戶開始適應“用語音與設備交互”的新方式。“6G時代,我們將看到這類智能化交互的廣泛普及,AI將成為人類與終端交流的重要界面。”
在通信系統層面,AI也正在突破傳統方法的能力邊界。“以信道估計為例,傳統方法需大量導頻資源,而AI算法可以在導頻減少一半的條件下,依然實現高精度的信道預估與壓縮。”基于AI的無線通信技術正逐步被納入5G Release 19標準,并將在未來成為6G系統的核心組成。
作為高通在中國區研發的負責人,徐晧透露,公司已投入部署了AI通信相關的外場實驗環境,驗證算法在真實場景下的穩定性與實用性。在他看來,AI與通信的融合并非對所有問題皆具優勢,而是要找到其最適合發揮作用的領域。
“無線通信中最復雜的問題之一是傳播信道的不確定性。在一個房間中,只需人走動或天線角度發生變化,信道就會顯著波動。”他表示,AI能夠通過大規模訓練模型學習信道的關鍵特征,實現更加高效的信道預測與壓縮,從而提升網絡性能。
此外,高通還在積極推進AI輔助的定位技術,已在最新芯片產品中實現效果提升20%~30%;同時也在探索數字孿生系統,通過3D建模精準預測信號路徑,實現空間環境與通信系統的深度融合。
AI驅動6G架構變革:算力布局與網絡重構同步推進
面對2030年6G商用的目標,徐晧指出,AI的廣泛應用將促使通信系統本身也變得“智能原生”。
“未來終端將產生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可能來自手機、汽車、機器人,甚至是衛星。如何高效傳輸與處理這些數據,決定了我們在架構層面要將AI考慮進去。”他強調,6G將成為終端、邊緣與云之間的高效連接橋梁,而網絡的傳輸能力、時延與可靠性將決定AI算法部署的靈活性。
在具體場景中,有的算法必須在終端側實時運行(如自拍美顏、日程搜索),有的則適合集中在云端完成(如大模型訓練),這對網絡提出了更高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要求。
他特別提到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協同發展:“未來機器人不僅要有小腦控制動作,更需要AI賦能的大腦理解語言、執行任務,這對AI和通信系統提出了同步發展的要求。”
發展進程初現,在AI與6G領域雙雙發力
在談及AI和6G發展時,徐晧認為:“AI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原因在于其高度開源。像ChatGPT、DeepSeek這樣的模型都是在前人開源成果基礎上持續優化演進的。”
他提到, “在AI領域,中國企業如阿里、字節、騰訊等起步早,也有各自的大語言模型,特別是最近的DeepSeek等開源模型也顯示出強大的工程能力和創新實力。”
在6G方面,中國已形成系統性的推動力量。包括IMT-2030(6G)推進組、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等機構,正持續推動技術路線、標準演進與產業對接。高通也將繼續通過本地研發投入、全球協同創新,為6G時代的智能通信系統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