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山西文水的李詩宣繞開批發商與屠宰場合作,將雞腿放在網上銷售。沒想到,產品剛上線就引發了用戶的質疑。
“不少人留言問,超市里的琵琶腿九塊錢一斤,你這里的賣七塊錢還包郵,產品有沒有問題?”李詩宣回憶道,這也讓他下定決心打響文水肉制品的知名度。
保賢村因為肉牛養殖成為有名的“億元村”。(拍攝 武六紅)
文水,山西中部的一個小縣城,以黃牛、肉雞養殖聞名。這個常住人口只有37萬人的小城,擁有近3500家肉牛養殖場,肉牛年出欄量超過27萬頭。但傳統的銷售模式,讓文水肉制品的名氣僅停留在批發商、檔口之間。幾十年來,文水人始終站在離消費者最遠的一端,既疲于應付批發商賬期,又在微薄的利潤中苦撐。
直到2019年,李詩宣等人在拼多多創業,文水肉制品才有了直面消費者的機會。李詩宣電商經驗豐富,但沒有做過品牌,他發現,沒有品牌的文水產品仍屈居幕后。“同樣一斤牛肉,隔壁平遙有國家地理標識能賣90塊錢,文水只能賣60塊錢。”他感慨,這也讓李詩宣第一次有了打造文水品牌的念頭,為此還申請了獨立品牌“途象”“愛妃鮮”。
五年時間,李詩宣打造的“途象”“愛妃鮮”相繼成為拼多多黑標店鋪,帶動了文水肉制品迎來銷量的爆發,這一產業帶逐漸在全國聞名,走向千家萬戶的餐桌。
不止文水肉制品,汕頭內衣、東海水晶、金華紡織……全國有上百個產業帶。從前,產業帶商家依賴線下批發,而如今,成千上萬的產業帶商家可以“觸電”全國甚至全球。
對產業帶的深耕和扶持,是拼多多“千億補貼”其中的一環。
今年4月,拼多多“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商保會”)宣布,平臺將推出重磅惠商計劃——“千億扶持”,未來三年內擬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加碼高質量電商生態建設,助推平臺商家新質轉型升級,全力構建用戶、商家及平臺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
這是繼2024年“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惠商舉措后,拼多多推出的新一項商家扶持戰略,資源投入力度空前。
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專家委員會專家李鳴濤關注到,如今各大電商平臺競爭的焦點正在逐步向賣家端,即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轉變。各個平臺開始更加關注供給側,尤其是賣家的成長問題。典型表現是,平臺都在推動產業帶的賦能,挖掘源頭商家的能力。“實際上,電商平臺通過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供給側改革賦能,創新產品生產或衍生新的賽道,通過好的供給能夠把消費市場‘蛋糕’做大,能夠有效擴大內需。”
電商助力:從養殖場到名品牌
去年8月,李詩宣拿到了拼多多平臺上首個黑標店鋪認證。令他驚喜的是,“途象”品牌一入選“百億補貼”計劃,牛頭肉的銷售額就蹭蹭上漲了好幾成,同時吸引很多老客戶復購,復購率增長了20多倍。
拼多多“千億扶持”發布“100億商家回饋計劃”,目前已登陸商家系統。
“途象”一名的靈感來自李詩宣的故鄉——大象村。
大象村是文水有名的養殖村,八成村民養牛、養雞。相比之下,隔壁保賢村的名氣更大,全村一萬多人幾乎家家養牛。2021年,保賢村還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是有名的“億元村”。
但是,大部分村民只做養殖,很占現金流,而批發商動輒兩三個月的賬期,都是隱性的風險。以一頭牛每天吃掉25塊錢飼料計,每天的飼料費用高達10萬元。如遇肉價波動,一旦批發商虧損或結不到肉款,養殖戶將承擔很大的風險。
保賢村村民梁彪對此深有體會。2013、2014年行情低迷,一批北京經銷商先后拿走的二三十萬元牛肉,貨款拖欠了兩三年。有個老客戶,至今還拖欠了十幾萬元的肉款。“不打算要了,也要不回來了。”
村民想到了發展牛肉加工甚至發展附加值更高的牛肉精加工產業,梁彪等人開始與李詩宣這樣的電商賣家合作。2023年,梁彪替李詩宣改良牛頭肉。除了換機器為人工褪毛,他還首度切成了三五斤的小包裝產品,方便客戶食用。牛頭肉成為拼多多大爆款后,梁彪迅速成立了精加工團隊,對牛肚等更多產品進行精加工。
與李詩宣合作的幾年里,梁彪的工廠規模也擴大到了50多人,年銷售額突破兩千萬元,其中四分之三來自拼多多訂單。這是賣家和產業帶供應商的“雙贏”,電商又為村民贏得原產品的廣闊銷路;而只有背靠優質產業帶,李詩宣才能在平臺上打造出“爆款”。
在接連拿下兩個拼多多黑標后,李詩宣有了別的想法,“只有精加工遠遠不夠,深加工做成熟食才能讓供應鏈更標準,也更容易做成品牌”。
在其他地方,電商也正在悄悄改變產業帶生態,除了讓這些產品“賣得更多”,還致力于使產品“賣得更好”,助力支持賣家打造品牌。
在黃海之濱的連云港,擁有豐富的海鮮資源,魚類、蝦類、貝類品種豐富,更是盛產皮皮蝦、梭子蟹、對蝦等熱門海鮮產品,但因產業結構單一,商家缺乏品質生鮮的運營能力和品牌意識,導致當地海鮮的名號并不響亮。
平臺有其解決方案。“多多好特產”專項小組提出,可以通過平臺大數據,賦能連云港商家豐富供應鏈,實現品質海鮮周年供給,并依托平臺補貼、黑標資源等,助力優質商家迅速成長,打造店鋪品牌。
在連云港的水產圈,商家周炳坤是個傳奇,去年9月,他在拼多多開店,及至當年的年貨節,店鋪日銷量已超過萬單,鮮蝦、帶魚、帶魚段等單品都在當地創下了銷量紀錄。
周炳坤也苦于自己一直沒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品質生鮮運營能力是連云港商家的短板,盡管海鮮資源豐富,但一直沒有品牌商家。”這也正是平臺發力的方向,據“多多好特產”水產負責人表示,水產商家的品牌化一直是個難題,不過0類目保證金降低了商家的試錯成本,商家可以針對品牌調性進行多維度探索。
如今,對于拿下“黑標”店鋪,周炳南干勁十足,盡管海鮮尚未迎來銷售旺季,但他已開始著意布局產品線,扇貝肉、可生食貝柱、黑虎蝦等產品已經準備就位。
帶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到“質量驅動”轉型
去年下半年來,拼多多相繼發布了“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多項措施,通過“減免+扶持”的雙重舉措,持續助力商家提質增效,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作為商家,李詩宣和周炳坤等人最直觀地感受到了平臺對產業帶發展的扶持。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億扶持”計劃,未來三年擬投入1000億資源,持續發力用戶、商家及平臺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在農業領域,拼多多“千億扶持”將依托“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繼續加碼農貨、水果、海鮮、水產等品類的扶持力度,深入全國各大農牧產區,與當地農牧產業深入融合,探索農貨上行新模式,助力產業提升附加值,推動農牧產業增產增收。
除了進一步加大針對“新質供給”的資源投入、擴大產業帶幫扶數量、拓展新質商家幫扶范疇,據介紹,“千億扶持”計劃還將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的補貼力度,在全球關稅震蕩的背景下,助力中小企業拓市場。
這是拼多多持續加碼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環。宏觀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把擴大國內需求擺在首位,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在受訪專家看來,面臨動蕩的國際經貿環境,更需擴大內需潛力,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副院長祁明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中國擁有數百個產業帶,并不缺產品,缺的是滿足市場需要的、創新的產品,尤其是能夠體現科技和創新能力的產品。就在近日,《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對外發布,《行動方案》部署了七大行動,具體包括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
例如,《行動方案》提出深入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大力培育品質電商。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開辟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開展健康消費專項行動。
“電商平臺的核心功能是賣貨。但是,如果平臺能夠為商家提供增值服務,比如幫助他們提升競爭力、拓展市場、優化運營等,那么這個平臺就會更具價值,也更具生命力,從而吸引更多賣家入駐。因為商家自己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盈利或者實現轉型升級,而平臺能夠為他們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實現盈利和轉型升級。”祁明說。
李鳴濤表示,“未來,隨著平臺不斷布局新質生產,從供給側改革發力,將更加匹配市場上的個性化需求,加速產業帶轉型。”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也提出,從“百億減免”到“電商西進”再到“千億補貼”,拼多多將商家扶持從成本端減免拓展到能力端賦能,既是平臺自身從交易中介向產業組織者的升級,也帶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到“質量驅動”的戰略轉型。“新質供給扶持計劃”以頭部商家為支點,帶動產業帶完成“產品標準化-品牌化-集群化”的階梯躍升,將平臺流量賦能優勢轉化為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組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