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中,馬自達與日本半導體巨頭羅姆的深度合作引發業界關注。自2022年起,兩家企業便啟動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在電動汽車逆變器領域的聯合研發,這一技術突破使電能轉換效率顯著提升。今年3月27日,雙方再次宣布將合作版圖擴展至新一代氮化鎵功率半導體,計劃在2025年前完成概念驗證,力爭2027年實現量產應用。
氮化鎵技術的突破性在于其相較傳統硅基材料具備更優的導電性能。通過降低電力轉換損耗,不僅能提升能源效率,更因支持高頻驅動特性,使得核心部件體積可縮小至原有尺寸的30%。這一變革將直接影響電動汽車的輕量化設計與空間布局,為整車造型革新創造可能。馬自達CTO廣瀨一郎表示,雙方正構建"半導體與整車雙向直連"的創新價值鏈,將電氣性能優勢轉化為駕乘體驗的實質性提升。
作為全球功率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先驅,羅姆自主研發的"EcoGaN"芯片配合專用控制IC,在實現小型化突破的同時,確保系統運行的穩定可靠。這種技術組合不僅契合電動汽車對高密度能量管理的嚴苛要求,更為5G通信基站、數據中心等新興領域提供技術儲備。不過,氮化鎵半導體目前仍面臨制程復雜、成本高企等產業化難題,這正是車企與半導體企業深度捆綁的價值所在。

日本半導體產業歷經四十年浮沉,從巔峰時期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到如今維持約10%市場份額,其技術底蘊仍不容小覷。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顯示,日本企業在半導體制造設備領域仍保有30%的全球占有率。此次合作既是對技術壁壘的突破,更暗含產業鏈重構的戰略意圖——通過聯合專利布局實現核心技術的"護城河"效應。
對于馬自達而言,這場技術革命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去年在東京六本木設立的新事業開發室,標志著該企業正從硬件研發向軟硬協同的生態構建轉型。如何在保持"人馬一體"駕控精髓的同時,將氮化鎵技術的性能優勢轉化為產品競爭力,考驗著企業的系統整合能力。更值得期待的是,這種跨界合作模式或將為日本汽車產業開辟新路徑,在電動化轉型中重拾技術話語權。
當特斯拉以顛覆者姿態改寫行業規則時,傳統車企的技術突圍更需要底層創新的支撐。馬自達與羅姆的這場"化學反應",不僅關乎兩家企業的未來,更是觀察日本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在碳中和目標倒逼產業變革的今天,這場始于實驗室的技術攻堅,或將催生汽車產業格局的新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