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汽車市場價格戰持續白熱化,豪華品牌、新能源車企通過“一口價”政策和金融工具激烈爭奪份額。市場競爭加劇技術內卷與價格廝殺并行,頭部車企依托規模化與智駕技術下放,市場份額加速向少數品牌集中。而合資品牌——悅達起亞,在2024年度收獲了248,259輛的銷量,同比增長49.2%,且在25年一季度,悅達起亞銷量則為56,552輛,同比增長13%。
回顧當前頭部車企在不斷“虹吸市場銷量”的勢態,若深究悅達起亞為何銷量能夠不斷突破增長勢頭,背后的本質無疑是憑借悅達起亞“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理念。在這份戰略理念中,悅達起亞不斷深耕中國市場,以雄厚的造車實力、嚴苛的智造標準、科學的品控體系、匠心造車工藝以及暢銷全球的高品質產品,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與好評。
悅達起亞:實力鑄就品牌,品質贏得未來
作為全球累計銷量超過5000萬的汽車工業巨頭,悅達起亞始終以“用戶至上”為核心理念,以80年造車底蘊為基石,將品質追求刻入品牌基因,構建起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全鏈路的全球競爭力。
誕生于1944年的起亞,從韓國首家汽車制造商起步,逐步成長為全球車企現代起亞集團的核心力量,躋身全球前三大汽車集團 。其技術積淀橫跨燃油、混動、純電全領域。
首先在新能時代的平臺革新方面,起亞的E-GMP純電平臺作為全球Top1序列純電動平臺,打造了如EV5長續航、高安全車型,到如今已反向出口至澳大利亞、智利等主流市場 。其次在機械技術方面,悅達起亞獨創了UNI WHEEL車輪傳動系統這一顛覆性技術,打破傳統底盤結構限制,實現全驅扭矩矢量分配 。最后在智駕方面,如今起亞正在研發適配中國路況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并在上海獲準路測,推動高階智駕量產落地。
而悅達起亞的技術研發和積累底蘊,還在于其如今所具備的研發、設計、生產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尤其位居于中國鹽城的4.0智能智造工廠,作為起亞在全球產業鏈的“中國樞紐”、海外最大生產基地,該工廠以100%自動化焊裝、近100%沖壓涂裝的行業頂尖工藝,定義智造新標準。如今鹽城4.0智能智造工廠在柔性生產方面,共線生產8種車型,52秒下線一臺車身,滿足全球多元化需求;在品控體系方面引入全球質量管理系統(GQMS)、生產完結系統(IQIS),實現全流程數據追溯,車身一次交檢合格率超99%;且在“碳中和”目標中,鹽城4.0智能智造工廠內 投資1.87億元建設光伏車棚,年發電4450萬度,減排二氧化碳超萬噸,踐行可持續發展承諾。
從“東方歡樂”到全球信賴,悅達起亞以技術原創性、智造高標準和用戶洞察力,持續書寫跨國車企深度本土化的標桿篇章。正如其全球CEO所言:“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是起亞全球戰略的核心”。
全方位承諾:品質至上,用戶至上
面對中國車市“燃油與新能源共存”的長期格局,悅達起亞以雙軌并進策略實現結構性增長。其中在燃油車方面,憑借獅鉑拓界HEV混動版搭載2.0L+6AT動力系統,綜合扭矩達350N·m,性能優于同級競品;2025款K5、索奈等車型以“質價比”滿足多元化需求,在新疆、西藏等嚴苛市場市占率位列合資前三。
而在新能源方面,悅達起亞基于平臺革新,將E-GMP純電平臺打造的EV5續航達720km(CLTC),反向出口至澳大利亞、智利等發達國家,成為全球市場“中國智造”標桿。
對于“在中國,為中國”的表現,則體現在上海UX Studio及煙臺全球研發中心聚焦中國用戶需求,近400名工程師參與EV5開發,實現母嬰級環保座艙、L4級智駕技術進行本土化適配的進程。
同時相較于當下一眾新能源品牌熱衷的線上展示渠道,悅達起亞通過“內外銷協同+服務數字化”構建全鏈路競爭力。在海外方面,悅達起亞鹽城工廠出口76國,2024年整車及發動機出口量超36.4萬輛。同時在國內新增57家SI 2.0標準門店,覆蓋南通、中山等三、四線城市,新疆地區市占率達2.24%,渠道觸達能力顯著增強。還與森那美、錦龍等大型集團合作,未來2年完成全國門店煥新,以“長期主義”重塑渠道價值。
在線上數字化服務生態中,悅達起亞的Kia App上線一年內,整合看車、養車、社交等全生命周期服務,售后服務滿意度(J.D. Power CSI)躍居合資品牌第二,用戶黏性提升30%。渠道網絡的縱深拓展與數字化賦能,推動悅達起亞在合資品牌整體收縮背景下實現49.2%銷量增長,并穩居出口榜單前十。
毫無疑問,悅達起亞的高品質智造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而“油電并行”的產品戰略則展現了悅達起亞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和前瞻布局。在堅持傳統燃油車優勢的同時,悅達起亞積極擁抱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趨勢,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
最后總結
作為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的車企,悅達起亞始終將用戶置于首位,堅定不移地守護品質底線。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和對用戶的深情厚誼,讓悅達起亞在全球汽車市場中嶄露頭角,展現了現代起亞作為全球前三汽車集團的領先地位。同時在中國市場上,通過本土化戰略,起亞2024年在華銷量同比增長49.2%,新能源車型出口量位居合資品牌第一 。未來計劃將出口國家增至80個,并基于中國市場需求反向輸出高端電動車平臺技術 ,形成“需求定義—本土研發—全球輻射”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