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4月,上汽集團在“懂車更懂你”主題發布會上,系統性披露了其在技術研發、產業鏈整合及全球化布局的最新進展。
從合資2.0模式到跨界生態合作,從智能座艙技術突破到L3級自動駕駛落地規劃,上汽正以技術反哺與標準輸出為核心,重構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70年積淀:從“跟隨者”到“規則制定者”
上汽的發展歷程與中國汽車工業緊密交織。1955年,上海內燃機配件制造公司的成立開啟了其造車之路;1984年與大眾的合資合作,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邁入現代化階段;2015年提出的“新四化”戰略(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則為行業轉型提供了方向性框架。
當前,上汽正經歷角色轉變,從技術引進者轉向技術輸出者。2024年,上汽與大眾簽署延長合資協議,雙方合作進入“技術反哺2.0時代”,奧迪品牌的技術標準制定首次由中國車企參與主導。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合資企業的單向依賴,標志著中國車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提升。
橫向對比,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構建技術壁壘,吉利依托資本并購擴大版圖,而上汽選擇以開放合作與標準輸出為核心路徑。例如,其與Momenta聯合開發的自動駕駛“飛輪”技術,通過量產數據與算法閉環,試圖實現規模化成本降低,這一路徑與特斯拉的漸進式自動駕駛策略形成差異化競爭。
跨界合作:構建技術生態“朋友圈”
上汽的全球化戰略以跨界合作為支點。2025年,其與華為、OPPO、地平線等科技企業深化合作,目標直指“車-機-生態”全場景打通:
上汽與華為:聯合定義智能汽車產品,覆蓋生產制造與供應鏈管理,試圖復刻“問界模式”的成功;
上汽與OPPO:推動車機與手機生態融合,計劃將互融產品從中國市場擴展至東南亞、歐洲等地;
上汽與地平線:基于征程系列芯片開發行泊一體方案,支持從基礎輔助駕駛到高速領航的全場景功能。
在自動駕駛領域,上汽享道出行已累計完成140萬公里Robotaxi測試,計劃2026年開啟L3級自動駕駛商業化。對比來看,小鵬汽車的XNGP系統聚焦城市導航輔助駕駛,百度Apollo以Robotaxi規模化運營見長,而上汽的優勢在于“車企+科技公司”的雙重基因,兼具量產經驗與技術開放性。
產業鏈隱形冠軍:從“制造”到“智造”
上汽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整車領域,更依賴于其產業鏈的深度布局:
延鋒:全球最大汽車內飾供應商,推出XiM25智能座艙概念車,集成240°全景HUD、四維動態座椅等創新技術,技術專利超15項;
安吉物流:全球最大汽車物流企業,擁有32艘自營滾裝船,2024年預計吞吐量達350萬輛,LNG動力船舶減少30%碳排放;
享道出行:國內首個車企L4級自動駕駛運營平臺,計劃年內獲470張上海無人駕駛牌照,覆蓋浦東機場固定路線運營。
這些“隱形冠軍”為上汽提供了成本控制與敏捷交付能力。以延鋒為例,其“區域協同開發+本地化交付”模式,使產品開發周期縮短30%,綜合成本降低18%,這一效率優勢在全球化競爭中至關重要。
在核心技術領域,上汽的投入已進入收獲期。混動技術方面,DMH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達46.3%,搭載車型實測續航超2200公里,百公里油耗2.49升,優于比亞迪DM-i系統的43%熱效率;
氫能布局方面,純電、混動、氫能三大平臺并行,第二代線控底盤技術預計2027年落地;
智能架構方面,銀河全棧4.0電子架構支持L3級自動駕駛,2026年計劃實現商業化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