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電 (王玉玲)“現在賣設備硬件,都得搭載數智化的解決方案。”在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下稱醫博會)上,有觀眾談及參展感受時對中新經緯說。
近年來,醫療器械發展的方向之一是數智化。在本屆醫博會上,中新經緯看到了AI與醫療器械在應用場景上結合的多項成果,包括康復、植發、手術規劃、血糖血壓管理、失眠治療等醫療場景。
從大型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到只有單個產品獲批的展商,都在關注AI如何賦能行業、解決產品痛點問題,AI已成為許多展臺的關鍵要素之一。
AI驅動精準醫療
2025年1月,磅策醫療的HAIRO植發機器人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為三類醫療器械,成為首個獲批的中國國產自研植發機器人。
中新經緯在醫博會展區看到,磅策醫療植發機器人由計算機設備與機械臂組成,據磅策醫療工作人員介紹,在設置好目標毛囊區域后,算法能實時標注可供摘取的毛囊,在算法的驅動下,機械臂可以精細穿刺、提取毛囊。
植發機器人 中新經緯王玉玲攝
磅策醫療上述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經緯,植發機器人研發金額超億元。該款植發機器人裝備了雙目視覺與AI算法,能夠識別毛囊的方向和是否多胚(即一個毛囊包含多根頭發)等,一方面降低了毛囊的損耗,另一方面減少了脫發患者的創傷面。目前,已有多家醫療機構在接觸該產品。
醫博會上,強聯智創展示了AI驅動的導管塑形機器人。據強聯智創工作人員透露,該設備市場價格超千萬元。這樣一款醫療設備,有什么特點?
強聯智創工作人員向中新經緯介紹,導管塑形機器人應用于動脈瘤手術。動脈瘤是指管狀血管動脈壁上鼓起的瘤樣結構,它的治療方式之一就是介入手術,醫生會通過微導管進入動脈瘤腔體中,需要塑形出一個特殊形狀的導管來到病變部位,便于后續填充治療耗材。對于建立通路的方法,該工作人員稱,傳統手術模式是醫生根據經驗手工彎曲塑形針,但由于腦血管的崎嶇多樣,往往需要多次調整角度和塑形,才能確保微導管順利進入動脈瘤腔內。
強聯智創工作人員稱,導管塑形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痛點,利用AI軟件,基于患者的影像數據,進行3D血管重建和自動測量,然后通過導管塑形機器人生成個性化的塑形針,以人機結合的治療方式完成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