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黃浦江畔的夜晚,被上汽的“懂車更懂你”戰略發布會徹底點燃。沒有花哨的PPT,沒有空洞的口號,上汽甩出一連串王炸手牌——從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到L4級自動駕駛布局,從用戶共創生態到全球首款AI汽車藍圖,十多款新車蓄勢待發到新能源轉型最快的傳統車企,這家老牌車企用實力證明:轉型不是口號,而是刀刃向內的革命。
“技術平權”的強硬底氣
上汽這次玩了個大的——“技術平權”。簡單說,就是把高端技術“白菜化”。比如固態電池,2025年底首搭MG4量產,2027年全固態“光啟電池”續航破千公里,針刺、高溫測試“零自燃”,直接把電動車的安全焦慮和續航短板摁在地上摩擦。對比同級競品,多數車企還在糾結液態電池成本,而上汽已用規模化量產攤薄成本,未來10-15萬級車型標配長續航+高安全電池,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更狠的是智駕方案。上汽不站隊單一技術路線,而是“四大門派通吃”——華為的純視覺、地平線的算力芯片、大疆的靈眸系統、Momenta的全場景NOA,用戶想要哪種智駕,上汽就給你哪種。這種“技術超市”模式,既避免被供應商卡脖子,又讓特斯拉FSD、小鵬XNGP等單一方案顯得不夠“靈活”。
上汽集團總裁賈建旭還表示,未來一年內上汽將陸續推出十多款全新車型,覆蓋大型SUV、越野SUV、運動跑車、皮卡以及個性化產品等,并采用全新設計語言,做“最懂消費者”的百年車企。
將朋友圈“做大做強”
上汽的“朋友圈”堪稱行業頂配:華為鴻蒙座艙、地平線芯片、OPPO生態互聯、火山引擎AI……甚至拉來布加迪威龍設計之父約瑟夫·卡班操刀榮威概念車。這種“不設圍墻”的開放生態,直接對標小米SU7 Ultra的封閉生態——后者雖堆料兇猛,但合作方單一、車機互聯體驗局限,而上汽的跨平臺兼容(支持鴻蒙、安卓、iOS)顯然更接地氣。
與華為的“尚界”品牌更是神來之筆。瞄準20萬內市場,用華為智駕+上汽制造打性價比,這招不僅威脅到小鵬P5、比亞迪秦L EV,更可能倒逼行業重新定義“智能車”的成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