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市場動態頻出的當下,一則浙江國資拍下三亞 822 套房產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
2022 年,三亞頂級豪宅鳳凰島陷入困境,被申請破產重整,其一期 -貝殼- 建筑群中的 822 套房產等資產,以債權轉讓形式打包公開拍賣,最終浙江一家國資背景的資產管理公司斥資 6.3 億元將其收入囊中。
回溯事件源頭,2014 年 11 月,三亞鳳凰島郵輪港公司與 12 家地方性金融機構簽訂《社團貸款合同》,貸款本金超 10 億元,期限至 2019 年 11 月 6 日,年利率 8.9%。
然而到期后,該公司未能清償債務,截至 2022 年 5 月 26 日,拖欠本金及利息超 12 億元,這才導致相關房產被拍賣。
鳳凰島項目曾承載著 -東方迪拜- 的宏偉愿景。
2002 年,湖北商人曾憲云買下鳳凰島,投資從 50 億元攀升至 100 億元,規劃涵蓋國際郵輪港、七星級酒店等多個高端項目。
2008 年鳳凰島一期開盤,7 萬元 - 平方米的均價創下海南銷售紀錄,700 套房子迅速售罄,隨后房價一路高漲至 16 萬元 - 平方米,吸引了大批包括浙江、山西等地的炒房客,當時可謂一房難求。
但隨著市場熱情降溫,加上幾輪環保風暴,鳳凰島的二手房價如今回落至 4 - 5 萬元 - 平方米。
此次拍賣的 822 套房產,總建筑面積約 72522 平方米,按當前市場價值估算最少 29 億。
從這個角度看,浙江國資以 6.3 億元拿下,似乎撿了個大便宜,利潤率初看超過 300%,堪稱暴利。
但這真的是一次抄底行為嗎?首先,房地產市場的復雜性遠超表面數字。
雖然鳳凰島房產看似價格誘人,但房產市場有價無市的情況并不少見。
三亞當地房地產市場雖然有旅游資源支撐,但也面臨著市場飽和度、政策調控等諸多不確定因素。
目前三亞正在開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需求摸底工作,這一舉措必然會對當地整體住房供需結構產生影響,也可能波及像鳳凰島這類高端房產市場。
其次,不良資產的處置并非易事。
雖然浙江國資拿到了房產相關債權,但后續涉及房產產權厘清、維護、營銷等一系列成本。
若想將房產成功變現或實現資產增值,需要精準把握市場需求,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進行改造運營。
再者,曾經高價入駐鳳凰島的投資客如今大多被套牢,即便想 -割肉離場- 也難尋接盤者,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市場對這類房產的謹慎態度。
浙江國資拍下這 822 套房產,也許是基于對三亞未來旅游市場復蘇、房產市場回暖的長期看好,或者有其自身獨特的資產配置戰略考量。
但僅從當前信息判斷,這是否是一次成功的抄底行為,還有待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每一次重大資產交易都蘊含著機遇與風險,后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