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0萬級純電家轎市場的“卷王”,比亞迪秦系列始終以高性價比著稱。而全新秦L EV憑借后驅布局與智駕平權策略,能否打破“代步工具”的刻板印象?通過實測與用戶反饋,我們一探其駕駛與操控的真實表現。
一、動力表現:后驅樂趣與續航焦慮的平衡術
秦L EV采用后置后驅布局,中高配車型搭載218馬力電機,零百加速7.3秒,初段電門響應迅猛,紅綠燈起步輕松壓制燃油車。低配150馬力版本雖后段加速稍顯疲軟,但城市通勤仍游刃有余。得益于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整車重心降低12%,過彎時車身姿態更穩,配合5.4米同級最小轉彎半徑,狹窄路口掉頭一把過,靈活性堪比小型車。
不過,后驅特性在濕滑路面需謹慎對待。有車主反饋,雨天急加速時偶發后輪打滑,建議開啟ESP增強模式提升穩定性。
二、底盤調校:舒適與運動的“精分”哲學
前雙球頭麥弗遜+后五連桿獨立懸架的組合,展現出比亞迪對家用場景的深刻理解。日常模式下,懸架偏軟,對井蓋、減速帶過濾徹底,后排乘客舒適性可媲美B級車;切換至運動模式后,懸架阻尼顯著增強,高速過彎側傾抑制到位,配合精準的轉向系統(虛位僅2°),操控信心比肩運動型轎車。
但極致調校也帶來取舍:激烈駕駛時座椅側向支撐偏弱,連續變道需緊握方向盤;底盤隔音表現中規中矩,時速超過100km/h后胎噪明顯,前排單層玻璃難以隔絕風噪。
三、智駕體驗:畫龍傳說的破與立
全系標配的“天神之眼C”高階智駕系統(DiPilot 100)是最大亮點。實測高速領航功能(HNOA)可實現自主變道、智能避障,面對曲率較大的彎道時,方向盤修正細膩,未出現早期車型的“畫龍”現象。自動泊車功能支持狹窄車位識別,配合360°全景影像與5.4米轉彎半徑,5.2米長車身也能輕松入庫,新手友好度拉滿。
不過,低配車型的智能領航功能仍存優化空間。部分車主反映車道居中保持存在輕微偏移,需人工微調方向,比亞迪官方表示將通過OTA持續改進。
四、能耗與續航:反向虛標的“理工男”
基于e平臺3.0 Evo打造的秦L EV,實測續航反向虛標成驚喜。545km CLTC續航版本,在空調常開、高速占比70%的工況下,實際續航達510km,達成率93.6%。16合1高效熱管理系統讓能耗低至10.8kWh/100km,快充24分鐘補能50%,徹底治愈里程焦慮。
結語
比亞迪秦L EV用后驅布局重塑10萬級純電家轎的駕駛基因,以智駕平權打破技術壁壘。它既能在城市穿梭中展現靈動身姿,又能在高速巡航時提供越級舒適。盡管隔音與座椅支撐性仍有提升空間,但其綜合表現已重新定義性價比——正如車主所言:“這不是最完美的駕駛機器,卻是最懂中國路況的智慧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