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的深圳灣畔,一宗起拍價86億的臨海地塊引發房企爭奪戰,這抹樓市春色背后,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筑底回升的真實寫照。

時針回撥至2月26日,廣州房地產中介協會的監測系統開始跳動異常數據。截至3月25日,全市二手房網簽量沖破萬套大關,11個行政區環比增幅均超40%,白云區成交量近乎翻倍。
這種爆發式增長在珠江對岸的深圳更為猛烈——6078套二手房完成過戶,同比激增58.3%,相當于每天有200個家庭完成置業。(深度分析)市場異動的密碼藏在政策工具箱里。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自2024年首付比例降至15%、房貸利率跌破3%以來,深圳樓市出現三大結構性變化:剛需客群向二手房市場遷徙,400萬以下房源占比達六成;改善型需求在新房市場集中釋放,龍華區某樓盤153套大戶型1小時售罄;居民購房杠桿率回升至64%,提前還貸潮宣告終結。
這些微觀變化在數據端呈現為全市新房庫存33個月來首破300萬平米紅線,去化周期縮短至7.84個月。當深圳購房者在二手房市場精打細算時,廣州開發商正掀起推盤狂潮。海珠區單月11次推新創紀錄,6357套新房預售證密集發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