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AI人形機器人爆發的前夜,有人澆了盆冷水。
曾經壓中ofo、餓了么、滴滴的朱嘯虎,高調宣布退場人形機器人領域,朱嘯虎認為“我們最怕的就是市場共識高度集中,商業化又不清晰。我們從來沒有在這樣的案例上賺過錢。”
誠然,在市場分歧時布局,在高度共識時離場是朱嘯虎一貫的“反共識”策略,但這一舉動還是引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業者的集體不滿。
經緯張穎在朋友圈直言“以后機器人公司誰還會跟他聊,更不用說拿他錢”,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則公開表示,朱嘯虎的投資邏輯更適合“快餐式項目”,而人形機器人需要長期深耕。
不過也有人發現,在朱嘯虎打掃退場的時候,vivo卻高調宣布入場。
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宣布成立「vivo機器人實驗室」,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
做手機的vivo,怎么也開始“不務正業”了?
vivo需要一個不屬于手機的故事
朱嘯虎的退局其實彰顯了一件事,那就是當下機器人市場,不掙錢。
“商業化路徑不清晰”對資本而言,就是死罪。資本方就是那個要借腹生子的財主,而不是跟你兩情相悅的愛人,它們要的是今晚洞房,明早生子,十月懷胎都嫌慢。更何況目前的機器人市場,確實讓人短時間看不到落地的畫面。
很遺憾的說,雖然我們現在能看到機器人走路、跳舞等表演,好像已經邁進了一大步。但實際上它們眼中端杯水才是更難的動作。
拿宇樹H1機器人為例,它的關節活動范圍只有19個,這也就意味著它的運動控制能力還遠遠不達標。去年全球發布的各類人形機器人產品過百款,比過去20年加起來都多。但實際上大部分仍處在實驗室階段,做一些固定動作,或者需要人為“遙控”。
還拿風頭正盛的宇樹舉例,科研類高校才是宇樹的訂單主力。
換句話說,當下的機器人市場,其實就是很直白的“校園玩具”。科研價值大于商業價值,也就是朱嘯虎所謂的“商業化路徑不清晰”。
那么說回vivo,這么“不賺錢”、“難落地”的機器人,vivo還要急著進?
要知道vivo一直強調“本分”管理,要求團隊用專業管理方法論保證“準確決策”。其中以三個閉環的方法論為標尺。這三個閉環分別為體驗閉環、商業閉環、心智閉環。
但“商業化路徑不清晰”也許與商業閉環的方法論有些沖突,就可能顯得vivo入局家庭機器人有些“不本分”,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從國內手機份額上看,vivo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但隨著華為與小米在汽車領域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壓力也就隨之浮出,在“第二曲線”蔚然成風的態勢下,vivo可能也到了要講一段不屬于手機的故事了。
不得不說,vivo切入點的選擇還是很明智的。
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表示vivo將重點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讓機器人“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
所謂“大腦”和“眼睛”,無非是AI和傳感。聚焦到“眼睛”和“大腦”,自然而言就避開了當下宇樹們的優勢區,避開機器人硬件劣勢,才能讓故事更好的講下去。
講故事自然繞不開一個經典的開篇,而百萬年薪招人才恰是一個不錯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