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定義日益清晰的今天,理想汽車憑借“全棧自研”標簽沖擊高端市場。但消費者對其“國產”身份仍存疑慮:是否依賴外資技術?是否屬于自主品牌?今天就從股權結構、供應鏈體系、核心技術三大維度,揭開理想汽車的“中國基因”。
一、品牌基因:根正苗紅的國產新勢力
1. 股權結構
創始人李想持股22.8%(2023年數據),美團王興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2.9%);
無外資背景投資機構控股,完全由中方資本主導。
2. 生產資質
2019年獲發改委頒發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常州工廠總投資超50億元,焊裝車間自動化率達95%。
3. 品牌定位
主打“家庭智能電動車”,與蔚來、小鵬并列新勢力第一梯隊;
2023年銷量37.6萬輛,超越沃爾沃、凱迪拉克等傳統豪華品牌。
二、技術自主性:增程式電動的破局者
1. 增程系統自研
領先一代增程技術(L系列)熱效率達40.5%,綜合續航1315km;
電驅系統獲“中國心”十佳發動機獎(2022年)。
2. 智能化全棧自研
Mind GPT大模型參數量達1.5萬億,支持連續對話、多模態交互;
AD Max 3.0城市NOA覆蓋100城,擺脫高精地圖依賴。
3. 供應鏈本土化率
電池: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國產化率100%);
芯片:地平線征程5(國產替代英偉達Orin)。
三、爭議焦點:為何有人質疑“國產”標簽?
1. 品牌溢價策略
L9售價45.98萬元(超寶馬X5入門款),被質疑“偽國產高價”;
實際零部件成本占比65%,低于奔馳GLC(75%)。
2. 用戶認知偏差
增程式技術源于美國(理想收購D-REV專利),但本土化改進占70%;
設計團隊來自奔馳、寶馬,被誤認為“貼牌車”。
3. 政策紅利爭議
享受新能源補貼(2023年退坡前單臺補貼1.26萬元);
上海綠牌政策傾斜(需滿足30%國產化率)。
四、市場表現:國產高端化的成功樣本
1. 銷量神話
2023年交付37.6萬輛,同比增長182%;
L7單月銷量破2.5萬輛,超越漢蘭達(2.3萬輛)。
2. 用戶畫像
家庭用戶占比78%,30~45歲人群為主力;
一線城市滲透率19%(北京、上海超25%)。
3. 國際化布局
歐洲市場計劃2025年落地,首站挪威;
暫未進入美國市場(受IRA法案限制)。
結語
理想汽車用“技術普惠”重塑了國產車的高端形象——從增程式技術突破到智能座艙創新,它證明了本土品牌也能站穩30萬元以上市場。但爭議從未停止:有人贊其為“國貨之光”,有人批其“高價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