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突然被踢出投資圈了?
(雖說房子本來也不應該在投資圈,但...事情卻不是這樣的,至少以前不是!)
我知道,這行字打出來時,我可能會聽到鍵盤上的嘲諷聲!
那些曾把房產當“財富密碼”的人,說不定正盯著屏幕冷笑。
但現實就是:
前段時間,國務院正式發布了一紙文件:《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
房地產,它...被劃入了“大宗消費”的范疇!
這就意味...著房子不再是“投資品”,而是“消費品”。
是的,你的房子,可能即將和冰箱、洗衣機一樣,成為“用舊就換”的大件商品。
政策轉向:
過去20年,房地產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造富神話”。
限購、限貸、限售...
政策越緊,市場越瘋。
但這一次,風向好像徹底變了。
“房住不炒”好像不再是口號了。
文件明確“房子的大宗消費屬性被釋放”。
直白點說:別指望靠買房暴富了,它就是個“住”的工具。
降首付、降利率、拆遷改造、政府收庫存房...全是實打實的“消費刺激”,而非“投資托底”。
但是有個問題:如果房子不再是財富密碼,你還會不會有安全感?畢竟,你手里還有房子啊!
因為如果房子真的回歸大宗消費品,那買的就肯定不是升值的預期!而是...居住體驗!
購房成本:
政策說“降低購房門檻”。
來仔細看看數據:
首付兩成,利息一降再降:公積金利率低至2.85%,商貸逼近3%。
看似“白菜價”,但月供動輒大幾千的房貸,是不是真能靠“消費信心”扛???
要知道,拆遷造富不存在了:政府砸錢搞城市更新,但補償款縮水、安置房限售,拆遷戶的“躺賺”時代已成往事。
以一線城市總價500萬的房子為例:首付100萬,貸款400萬,30年月供約1.7萬。即便利率降到歷史冰點,這依然是普通家庭20年的收入總和。
但就有個矛盾的點:
如果買房不是為了增值,只是為了住!那你愿意為一套“注定貶值”或者說“不會升值”的房子陪上人生黃金的20年嗎?
有點難選...
利息是降了,焦慮好像還是在啊...
剛需族歡呼“上車容易了”!但低門檻的背后,30年的負債依舊艱難...
換個思考的方式:
一線城市,整租兩居室月均算6000元,30年總支出216萬,比買同地段老破小能省個一兩百萬吧?而且規避了房產稅、維修基金等隱性成本。
“有房才有家”的觀念捆綁了三代人,那...租房結婚的人生,是不是同樣值得祝福?
用十來萬翻新八九十年代的單位房,加裝電梯可能還享受政策補貼。
居住品質提升帶來的幸福感,會不會遠勝郊區精裝房的通勤折磨?
這樣又好不好呢?
寫在最后:
對于70后:“沒有房子,人生就像浮萍。”
看看00后:“背上房貸,靈魂才是真正的流浪。”
至于80后:既羨慕年輕人說走就走的自由,又放不下“給孩子留套學區房”的執念...
雖說現在把房子納入了“大宗消費”范疇,但教育、醫療、戶籍制度好像仍在強化其資產屬性。
不過,這不才開始嘛,也許慢慢的都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