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視為“下一代手機形態”的折疊屏,如今開始面對更現實的問題——銷量放緩、用戶疲勞、創新乏力。
據Counterpoint數據,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近10%,同時,全年出貨量增長速度也出現了自品類問世以來首次下滑。不少分析師都指出,手機市場似乎還沒有準備好為“更貴但不一定更方便”的設備繼續買單。
這不禁讓人發問:手機廠商競相追捧的折疊屏手機,到底是不是一條正確的技術路徑?
高速增長后,拐點出現得更快
從2019年三星Galaxy Fold發布以來,折疊屏手機快速進入公眾視野,也迅速成為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上的“共同選擇”。華為、小米、vivo、OPPO、榮耀、努比亞等品牌陸續入局,市場在2021至2023年進入加速階段。
根據IDC數據,2023年中國市場折疊屏出貨量達到680萬臺,同比增長114%。同一時期,折疊屏形態也開始多樣化起來,無論是橫向的“大折疊”還是縱向的“小折疊”,廠商們都在不遺余力地跟進與迭代。
看似“高速爆發”市場的背后,問題也已經埋下:價格仍高、應用未變、體驗分化、認知受限。進入2024年,折疊屏手機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4年Q4折疊屏出貨量同比下降9.6%,2024年全球可折疊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2.9%,市場的寒氣已經在數據上有了充分體現。
受此影響,多個機構與分析師都下調了對折疊屏市場的未來預期,像Counterpoint就認為2025年全球折疊屏市場可能出現首次負增長。更關鍵的是,為折疊屏買單的用戶數量以及這種創新品類在用戶中的討論度都在降低,2023年,微博話題#折疊屏手機#閱讀量接近40億,而2024年同比下降超30%。市場節奏和情緒同步降溫,拐點出現得比想象中更快。
折疊屏的命門:產品力仍未跑贏用戶期待
如果說第一代折疊屏解決的是“能折起來”的問題,那么當下的核心問題是“折起來之后,能做什么”。
從技術角度來看,無論是主打大屏體驗的“大折疊”還是主打趣味玩法、時尚屬性的“小折疊”,其本身仍然沒有逃出直板形態手機的核心使用場景,換句話說,即便消費者換了折疊屏,日常使用的場景仍是“刷視頻、拍照、社交”,并沒有帶來功能維度上的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硬件短板依然存在:鉸鏈壽命、屏幕折痕、整機厚度與重量、維修成本等。以三星、華為為代表的頭部品牌盡管在結構與材料上做出不少優化,但相比普通直板機,用戶仍需承擔更高的學習與使用成本。
也難怪會有用戶這樣總結折疊屏手機的使用體驗:“它不太能替代我的主力機,也沒法成為生產力工具,更多是一個結構新穎的備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