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智能化和電動化浪潮已勢不可擋。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傳統豪華車企寶馬、奔馳、奧迪(BBA)在經歷銷量滑坡與技術滯后后,終于放下傲慢,選擇與中國科技巨頭深度綁定——寶馬牽手阿里打造AI座艙,奧迪全系搭載華為智駕,奔馳聯合Momenta攻堅高階智駕。

寶馬與阿里的合作始于2015年,從云計算、智能網聯逐步延伸至AI大模型領域。2025年3月,雙方宣布基于阿里通義大模型開發新一代智能座艙系統,計劃2026年搭載于中國生產的“新世代”車型。該系統核心為BMW智能個人助理,支持連續指令交互、模糊語義理解及復雜場景推理、中文語義解析能力顯著提升。

同時,寶馬還與華為合作接入鴻蒙生態,整合支付寶、高德地圖等本地應用,并通過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優化電池技術,形成“德國技術+中國生態”的戰略轉型。

奧迪選擇全棧式躍進,2025年初宣布全系車型搭載華為乾崑ADS 3.0智駕系統,覆蓋燃油車(PPC平臺)與純電車(PPE平臺)。例如,上汽奧迪A5L成為全球首款支持無圖城市領航的燃油車,采用華為雙激光雷達方案,目標2025年高階智駕車型銷量占比超30%。此舉雖強化了智能化體驗,但也因過度依賴華為面臨技術路徑鎖定的風險。

奔馳采取差異化策略:一方面在北京、上海設立研發中心,自研高階智駕系統與智能座艙(如新一代E級搭載高通8295芯片);另一方面投資中國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聯合開發城市領航功能。

2024年,BBA在華銷量集體下滑(寶馬-13.4%、奧迪-10.9%、奔馳-7%),而中國新勢力如問界M9、理想L9憑借智能化優勢搶占高端市場。例如,問界M9年訂單超20萬,直接對標奔馳GLS與寶馬X7。
中國新勢力已完成3-5代智能系統迭代,而BBA的量產節點普遍在2026年,技術差距可能擴大至2年以上。同時,95后消費者將智能體驗權重提升至47%,遠超機械性能(32%),傳統豪華品牌亟需彌補車機“水土不服”、生態割裂等短板。

BBA的轉型成敗取決于能否通過本土合作構建符合中國路況的數據訓練體系,以及如何將華為鴻蒙、阿里生態與品牌調性融合。例如,寶馬通過阿里斑馬元神AI優化中文語義解析,奧迪借助華為ADS實現復雜場景推演。

BBA的“中國腦”戰略不僅是技術補課,更是全球汽車價值鏈重構的縮影。但這場轉型注定漫長——數據閉環能力、生態融合深度、成本控制效率將決定BBA能否在智能時代重掌話語權。

正如寶馬大中華區總裁高翔所言:“中國市場的創新速度與用戶需求特殊性是驅動合作的關鍵。” 這場“中國腦”革命,或將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百年變局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