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新聞發布會召開。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會上獲悉,廣東作為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生態最完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集聚區,兼具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市場應用等多方面優勢。
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鵬城實驗室建成全國首個全面自主可控的E級智能算力平臺,光明實驗室建成全國首個昇騰生態研究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超過1500家,人工智能領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同時,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從2019年的4.47萬臺(套)增長到2024年的24.68萬臺(套),自2020年起,連續五年全國第一,初步建立涵蓋“大腦—五官—肢體”的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
近年來,廣東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謀劃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在全面摸排產業鏈短板,梳理資金、人才、服務平臺、應用場景、數據要素等資源需求后,廣東制定出臺了《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措施》)。
《若干政策措施》以支持、服務企業為導向,立足于強化資金、人才、用地等資源供給,從支持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優質企業、打造應用場景、培養引進人才、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12條“干貨”政策措施,匯聚最優資源、集聚最大力量,力爭實現“六個一批”,即攻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優質企業、部署一批高能級平臺、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引進培育一批優秀人才、完善一批標準法規制度,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
例如,廣東提出“攻破關鍵核心技術”,積極面向全球加強協同創新,爭取更多創新資源落戶廣東,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省財政按規定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部署高能級平臺也是關鍵內容。廣東計劃推動現有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學研平臺能級提升、聯動發展,支持建設開源社區、開源生態中心和相關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交流共享、算力調度、數據訓練、大模型評測等服務。每年擇優支持一批開源社區和開源生態中心,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資助。
優質企業和優秀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對此,《若干政策措施》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獲評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在省級支持基礎上再“加碼”,鼓勵地市給予獎勵,省財政進一步按地市獎勵資金1∶1予以激勵,并提出設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基金。同時,吸聚人才將作為“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重中之重,廣東計劃在相關賽事中設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有關專項賽,以賽促新、以賽促創。
在打造應用場景方面,廣東將組織開展“機器人+”行動,圍繞工業、農業、城市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特種作業等領域,挖掘開放應用場景。依托重點產業集群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試點,每年擇優支持工業領域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案例,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
此外,廣東還提出,完善一批標準法規制度。這包括積極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對主導制定者給予資助;創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監管沙盒”等包容審慎監管模式;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發展聯合實驗室。同時,廣東將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立法,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下周,廣東還將召開專場新聞發布會,由廣東省工信廳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清單,并邀請省內有關重點企業發布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