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內卷式”競爭挑戰,這一現象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關注。
在2025年3月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發改委、國資委等多位高層相繼發聲,直指當前汽車行業內卷嚴重,增收不增利現象突出,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必須整治“內卷式”競爭,推動汽車企業從規模擴張轉向效益提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鄭備則指出,將健全退出機制,引導資源向高效企業集中,促進產業提質升級。國資委副主任茍坪則要求中央汽車企業帶頭摒棄低水平競爭,轉向技術、品質和服務的比拼。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滑8%,利潤率僅為4.3%,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超過八成的汽車經銷商遭遇價格倒掛,六成倒掛幅度超過15%。這種價格戰不僅未能有效提升市場份額,反而吞噬了企業的利潤,擠壓了創新空間,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隱形殺手。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將當前行業的內卷行為概括為“六卷”:卷成本、卷技術、卷資金、卷用戶、卷關系、卷輿論。他指出,這不僅是低價銷售的問題,更是一些企業為鞏固市場優勢,過度利用競爭機制,對整個行業造成了實質性傷害。長此以往,將嚴重削弱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后勁。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整治“內卷式”競爭。工信部與有關部門將開展網絡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專項行動,推進企業退出機制改革,加快機動車生產準入條例立法等。這些措施將有助于從制度上根治“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失序現象,為中國汽車產業掃清“內卷”的頑疾。
業內專家指出,汽車行業的“內卷式”競爭根源在于產品高度同質化。為了搶占有限的市場份額,企業普遍采用激進的低價策略,形成了“低價—低質—低利潤”的惡性循環。這種競爭模式不僅壓縮了企業的創新投入,也傷害了整體產業結構和品牌價值。因此,專家呼吁企業摒棄“以價換量”的短期策略,堅定向智能化與技術驅動型發展轉型。
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一些企業在積極探索轉型之路。他們加大核心技術與零部件研發投入,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努力構建自主核心能力。然而,這種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企業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時間。同時,也需要國家層面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導。
在此背景下,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邏輯正在從“拼低價”走向“拼價值”。反內卷不僅是治理市場亂象的需要,更是關乎未來全球競爭力的重塑。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下,中國汽車產業將逐漸走出“內卷式”競爭的困境,迎來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